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例如:语种原语借词意译词英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英cement士敏土水泥、洋灰英piano皮亚诺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2.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把外语词的意义和内部结构形式都转植过来。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鸡尾(酒)cocktail,鳄鱼眼泪crocodiletears,鸵鸟政策ostrichpolicy,尘埃落定thedustsettles。(三)汉语借词的形式1.直接音译:沙发,扑克,可可,雷达,坦克等。2.音译加意译: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3.音译兼意译:指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如,酷cool,秀show。很多音译兼意译词是对外语的词义经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联想而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为了保证意思上的关联或感情上的褒贬,甚至可以放弃语音上更为相近的音节。如:Coca,cola:可口可乐。保持了原词的韵律结构,具有饮料的意义,还含有“可口、令人愉悦”的内部意义。再如:TOEFL:托福。(四)借词的用字由于汉语一音节一义的特点和汉字具有同音不同义的特点,所以汉语中绝大多数纯音译的借词一定要用固定的汉字来表达。二、借词与社会(一)借词要服从本族语的语言规则借词虽然在音义上都借自其他语言或方言,但如果两个社会的借词程度不深,即地域上不相邻且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则借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而不产生新的音位。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等都不发生变化。(二)词语借用的方向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性输出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单向的;如果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三)词语的往返借用词的借用过程中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都会有一些变化。如”百姓“。(四)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如”站、吧“。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概念:语言联盟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彼此不同。语言联盟的条件:不同民族在同一片区域内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上相对平衡,人口比例相当,各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口聚居。二、系统感染(一)概念: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如: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有声调的孤立语,单音节。(二)双语1.双语现象形成的原因:长期共存于同一地理区域、亲缘关系并不密切的若干语言,在语言结构类型上却十分相似,这是语言长期密切接触的结果。在同一地区若干语言长期密切地接触,会造成区域内的双语(或多语)现象。2.双语的概念:地区双语或多语: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一居住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互协: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渐趋同,这种现象称之为互协。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一)语言替换的概念: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二)深度接触的概念: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三)不平衡接触的概念:不平衡接触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致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为被替换而停止使用。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1.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2.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一)概念:在汉语替换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前一种情况叫自愿替换,后一种情况叫被迫替换。(二)替换的背景:我国历史上的语言替换,隋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而在隋唐以后,被迫替换的比例大一些。从秦汉到隋唐,和汉民族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民族在取得政权以前,多数已与汉族杂居,受汉民族的文化影响比较深。由于交际的需要,这些民族的人民大多数已学会汉语。唐以后与汉族融合并改为使用汉语的主要是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少数民族不同:一是在建立政权以前没有与汉族杂居,二是在建立王朝以后反对学习汉语,总想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阻止语言的替换,最后的语言替换是被迫的。四、语言替换的过程(一)替换的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渡过程中,一方面是弱势语言母语者所说的第二语言(优势语言)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优势语言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完全替换弱势语言。(二)替换的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如果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或向分离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都一直保持相当数量的聚居人口,那么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一)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为底层。(二)底层的特点: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如我国浙江、上海郊区、福建、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浊内爆音)声母,出现这种特殊音值声母的汉语方言,刚好都处于壮侗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而壮侗语具有成系统的浊内爆音声母,因此许多人认为汉语方言中所出现的浊内爆音是壮侗语留在汉语中的底层。底层的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三)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关系1.相同点: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2.不同点: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这一重要不同带来接触结构的重要不同: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和我国南方的不少民族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语。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二、共同语(一)概念: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二)民族共同语欧洲: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各国长期都是以罗马帝国所使用的拉丁文为通用书面语,没有各民族、各国家自己的通用语。这是因为欧洲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各地都使用表音文字,即使同一套字母,同一国家中的不同方言中写出来也各不相同。•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中国:1956年我国正式发布文件,确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并提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三)民族共同语确定的原因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1.汉民族共同语确定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北方的黄河流域的中段,即所谓“中原地区”是汉民族的发源地,是夏商周以至秦汉的中心地区,汉民族从这一中心地区逐渐扩展到了南方,而“中原”一直是汉民族心目中国家的中心。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政治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语音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的原因:用北方方言写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影响,说北方方言的人口也最多。2.英吉利共同语确定的原因:经济的原因。3.意大利共同语确定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四)国家共同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就是国家共同语(简称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言。我国的国家共同语是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确认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法定地位。(五)共同语的作用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可以加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和联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标题: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5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