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五种主要类型:•①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②语言(区域)联盟于系统感染•③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④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⑤洋泾浜和混合语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借词又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音译兼意译: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二、借词与社会•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都不发生变化。•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文化传播的方向。单向/双向/往返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相似是因后期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二、系统感染•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语。•经济文化水平高: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经济文化水平低: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称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指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汉语在历史上曾替换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语言。•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经济、文化上处于先进的地位,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客观条件: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自愿替换:在汉语替换其他语言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隋唐以前:“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隋唐以后:契丹•影响因素:①是否与汉族杂居;•②政权是否支持使用汉语。•四、语言的替换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集中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发展趋势:①融合:鲜卑语与汉语•②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或向分离的方向发展:蒙元与汉•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底层的主要表现:•①被替代的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②地名•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异同:•同:①都是民族或社会密切接触的结果;•②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③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不同: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平衡。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通语”与各地方言;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和我国南方的不少少数民族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语。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在南方方言和山西的一些方言中文白异读非常丰富。•文白异读产生原因: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与其他类型的语言接触相比,文白异读一个重要特点是接触双方是源自同一语言的功能变体,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因此词汇相同的数量比较大,且音类上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这样的接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音层次与词汇层次的不完全对应。一是文白异读是同一语素声韵凋的文白层次可能杂配,二是一些世代常用的词汇,只要不是本地独用的,也有可能换用文读。•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比如我国的壮族,历史上很长时期借用汉字并以汉语作为自己的书面语。•书面语借贷双方的民族处于一个国家共同体中,除书面语外,两个民族还有地理上相邻、交错居住、通婚等密切的日常接触。于是,他民族书面语的借入,一方面会形成完整的书面语词和书面语音的层次,另一方面在两民族交错居住的区域,两民族的语言系统还会相互感染而形成的语言联盟。•二是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比如日本、越南、朝鲜历史上曾长期以汉字、汉语作为自己的文字和书面语言。•三是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期内以他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作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比如英伦三岛曾以法语为官方语言。•这两种情况在词汇大量借贷的基础上,可能会发生结构因素的少量借用。•四、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第六节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一、“洋泾浜”•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洋泾浜”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17世纪以后帝国注意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发展的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的“洋泾浜”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个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二、混合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四、世界语
本文标题: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5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