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6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域环境规划1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域环境规划•区域环境:指具有独特结构和特征,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按功能和性质,区域环境可分成:自然区域环境(森林、草原、荒漠、冰川、海洋、河流、湖泊、山地、平原等)、社会区域环境(城市、镇、村、商业、工业、开发区、经济区、文化区等)、农业区域环境(农田、畜牧区、水产养殖区等)、旅游区域环境(旅游区、疗养、度假等)等。•区域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一、概述区域环境规划任务摸清“家底”掌握生态环境的受损程度、污染的危害和根源、环境未来的承载压力和容量、区域生态循环可调节的潜力,以及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社会需求与经济、技术支撑的能力。环境治理与保护方案规划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生态屏障和消解能力的建设,以及有序地调节产业的发展方向、完善区域基础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物种。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在不同时空域规划目标和方案确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生态调节机制与政策、法规、管理措施方面,探索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区域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结合区域特点。•应特别注意:•1.注重宏观规划的合理性,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区域是地域范围较大及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区域环境规划必须首先注重宏观的协调,如生产力布局的环境合理性,产业结构与资源优势的配置,污染物总量的地域分布等。宏观规划应特别注重环境区划或环境功能区划分。•2.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环境规划的方针。区域内城、镇、村之间相互联系,河流、渠系、道路等形成网络,它们又在国土范围内成为有机整体,城镇人工生态、自然生态与工农业发展应得到均衡、协调、持续发展。•3.因地制宜原则。区域环境规划必须符合区域情况,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环境目标切实可行,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工程项目具有可分解性,可落实到行政和行业的环境计划中去。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4.在突出重点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体现环保政策的延续性。区域环境规划,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区域内抓好城市、工矿等主要污染源和人群密集区的环境规划,是区域环境规划的核心。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5.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是区域环境规划的必要基础。•分析主要集中于资源配置、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也决定环境的基本问题和环境规划的基本方向与内容。•资源形势分析一般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形势分析。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环境污染特征。调整产业结构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决策内容。•生产力布局分析包括:投入产出损益分析;重大环境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生产、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区域内城市、乡村、工业、农业及其它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及造成的环境影响与危害等。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生产总值、收入;生产技术水平、设备、工艺的先进程度;能耗水平,万元产值的能耗、万元产值排放废水、固体废物量;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污染出现的可能性和客观规律性及其损益,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等。•区域社会要素分析:人口和社会意识。•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又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与环境间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口数量、分布、密度、结构、城乡人口分布、行业人口分布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社会意识:是指区域内人们的思想、道德、哲学、美学、文艺、宗教、风俗等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人们的环境意识状况,及这些意识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6.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区域环境要素:气象、水体、土壤、生物、生态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化学污染物及噪声、电磁、辐射、振动、放射性等物理污染。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区域环境规划类型区域宏观环境规划是一种战略层次的环境规划,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策略\污染总量宏观控制规划\区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规划等。区域专项环境规划包括区域环境分要素规划和区域子空间规划。二、区域环境规划的内容(考点)–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区域环境规划目标确定–区域环境预测–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区域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区域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作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阐明区域环境污染的现状。重点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演变趋势、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措施及其效果。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和症结所在。–区域环境预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区域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区域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的原则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作时空分解、定量化–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划分功能区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环境功能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匹配,保证区域或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2、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3、根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如新经济开发区,生态绿地等。4、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如工业区、居民区、科技开发区、教育文化区、开放经济区等5、根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按一定层次的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往往不仅反映环境的地理特点,而且也反映某些经济社会特点,有其合理性,也便于管理。6、根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特别是一些敏感区域,可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重点整治区等。工业科技开发商住重点环境整治预留商住预留工业农业农业–区域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分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预测的结果包括环境质量、污染状况、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现有环境承载力、污染削减量、现有资金和技术,从而明确环境现状、治理能力和污染综合防治水平。摆明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环境现有承载能力、削减量和可能的投资、技术支持,从而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列出目标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如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措施、调整生产力布局措施、土地规划措施、城乡建设规划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区域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将环保规划内容纳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分解落实环境规划目标落实环境保护资金123三、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考点)1.开展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本底调查和现状评价;掌握区域的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2.预测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规模、水平、环境质量三、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考点)3.进行环境承载力分析。4.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区域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系统整合性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4个指标:四个方面:社会指标(41),经济指标(23),环境指标(55),能力建设指标(15)三、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考点)5.提出保护环境的途径,分析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环境所造成的正不利影响。6.提出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控制方案。三、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考点)7.制定区域生态系统开发、利用、保护的方案。8.制定区域污染源总量控制方案及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先调查现状,确定环境问题。确定环境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和污染物削减量。然后针对各种污染物确定相应的污染控制规划。提出相应的污染对策和方案。结合其他社会经济规划评价目标,投资,方案是否可行。可行就组织实施。不可行对前面的规划重新再调整。案例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2004-2020)第一章总论目的意义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范范围与规划时限技术路线第二章双流基本县情分析自然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第三章双流县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污染物排放与治理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第四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环境影响预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趋势第五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定位与SWOT分析(优势、问题、机遇、挑战SWOT)双流县生态位分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SWOT分析第六章生态环境区划功能区划的原则功能区划的依据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与分区概况各个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和措施第七章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建设规划方案人口容量规划生态适宜度规划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方案水环境质量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质量保护规划声学环境保护规划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任务生态城市与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绿地系统与景观生态元建设生态产业培育城乡废物无害化、资源化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个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资金保障,落实建设经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崇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20011-2020)前言第一章基本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及评价现状评价结论和发展趋势预测第二章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第三章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崇州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利条件分析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生态示范区建设近、中期规划目标第四章环境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经济建设规划崇州市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及评价第五章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农业生态建设领域重点项目生态恢复领域工程项目水利水保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工业城市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城乡废物无害化、资源化改善能源结构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城镇生态质量调控及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第六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建设机构,加强领导目标责任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建设任务管理对策增强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建设第七章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经费概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第八章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2011-2015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分析2016年可持续发展分析论述:我眼中的“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课后作业中国城市大气环境现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颗粒物(pm2.5)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SO2)污染较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NOX)浓度较高。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4.2%,重度污染为2.5%,严重污染为0.7%。480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22.5%,酸雨频率平均为14.0%,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城市大气环境现状两控区:SO2和酸雨来源: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降雨pH值≤4.5的,可以划定为酸雨控制
本文标题:2016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域环境规划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8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