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聚丙烯酰胺粉体工艺设计(2万吨/年)答辩人:王莹班级:高材0904学号:090103111指导老师:张小博结构框架前言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原料、产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第三章生产流程简述第四章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选型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一、概述PAM在结构上最基本的特点是:(1)分子链具有柔顺性和分子形状的易变性。(2)分子链上有与丙烯酰胺单元数目相同的侧基——酰胺基,而酰胺基具有高极性、易形成氢键和高反应活性。这些结构特点赋予了PAM许多极有价值的应用性能。乳酰胺基的高极性使PAM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水溶性,其水凝胶亲水而不溶与水;柔顺的长链使PAM水溶液具有高粘性和良好的流变性能;酰胺基极易与水或含有-OH基团的物质(天然纤维、蛋白质、土壤和矿物等)形成氢键,产生很强的吸附作用;酰胺基的高反应活性可使PAM衍生出很多变性产物,拓宽了他们的应用范围。据美国咨询公司TranTech公司分析,2009年全球PAM生产能力为9l万吨/年,美国、日本、欧洲是聚丙烯酰胺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能力的85%。其中25%在西欧。我国PAM产品的开发起步较晚,1962年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第一套PAM生产装置,生产水溶胶产品。1995年,国内PAM生产厂家有60多家,其中多数为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分子量低,一般为500~800万,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分子量产品的需要。1995年底,大庆石油管理局从法国SNF公司引进的5万t/aPAM生产装置投产,生产高分子量产品(分子量为1500万),特别是近几年,胜利油田以及法国SNF公司在我国泰兴所建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使我国PAM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符合油田注入聚合物驱采技术的要求。二、原料、产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2.1主要原料有丙烯酰胺、纯水、引发剂。①丙烯酰胺:分子量:71.08;形态:片状晶体;密度:1.22kg/L;熔点84.5℃;沸点:125℃;蒸汽压:9.33×10-5Pa;蒸汽密度:2.46(空气=1);聚合热:81.51kj/mol;闪点138℃;平衡含水量:1.7(g水/kg干PAM)。②水:密度:998.1kg/批;比焓:209.3kj/mol;比热容:4.74×103j/(kg.K);热导率:64.8×102w/(m.K);黏度:549.4×106Pa.s;表面张力:676.9×104N/m。③引发剂:白色柱状或粉状结晶,易燃;熔点105℃;不溶于水,遇热分解放出氮气和有机氰化物。2.2PAM物理及化学性质2.2.1PAM的结构PAM在结构上最基本的特点是:(1)分子链具有柔顺性和分子形状的易变性。(2)分子链上有与聚丙烯酰胺单元数目相同的侧基—酰胺基,而酰胺基具有极高的极性、易形成氢键和高反应活性。2.2.2PAM的物理性质密度:1.302g/cm3;临界表面张力:35~40mN/m;玻璃化温度:188℃;软化温度:210℃。2.2.3PAM的性能PAM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水溶性,其水凝胶亲水而不溶于水;高黏性和良好的流变调节性;酰胺基极易与水或含有—OH基团的物质形成氢键,产生很强的吸附作用;酰胺基的高反应活性可使PAM衍生出很多变性产物。三、生产流程简述3.1工艺路线的确定3.2生产流程简述3.3车间概况3.4车间组成3.5生产制度3.6安全防护措施3.1根据产物结构,从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反应机理中确定选择出自由基聚合,同时考虑自由基聚合所用原料、引发剂、传热、物料输送、产物溶解、操作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水溶液聚合实施方法。该工艺路线包括了自由基形成和链增长过程;由于水溶剂存在要考虑水分的干燥。要获得阴离子型聚合物须进行碱性NaOH水解;操作方式为连续操作。3.2具体流程工艺如下:丙烯腈+(水催化剂/水)→合→丙烯酰胺粗品→闪蒸→精制→精丙烯酰胺在反应完成后生成的聚丙烯酰胺胶块经切割、造粒、干燥、粉碎,最终制得聚丙烯酰胺产品。3.3主原料:单体——丙烯酰胺;溶剂——水;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生产原理:采用水溶液均聚的方法,使聚丙烯酰胺、水和引发剂等在配料罐中配料,泵至聚合釜进行水溶液聚合。制得粘稠胶液,再通过研磨、水解、研磨、干燥、筛分获得最终产品。3.4车间设备采用露天与厂房内布置相结合原则。其中罐区、尾气烟囱,空气过滤采用露天布置,其他全部采用厂房内布置。3.5全装置以班为单位,每班工作6小时,每6小时为一批。考虑装置的大修,采用年开工时为350天。全装置主要采用连续操作方式,局部采用间歇操作方式。一次研磨物料衡算列表4-2如下计算过程如下水解工段物料衡算列表4-3如下:计算过程如下:二次研磨物料衡算列表4-4如下:干燥工段物料衡算列表4-5如下:计算过程如下:包装工段物料衡算列表4-6如下:4.2热量衡算反应釜经计算得:1.热量衡算:搅拌放出的热量:7.1kw单釜一次聚合AM的总热量:14.13t聚合热q=1537.2kJ/kg聚合放出的总热量为QPAM=21720.636kJ洪峰换热量Q峰=56550.159kJ/h2.设备选型:椭圆形封头与圆筒对接时受力最好,应力分布较好,因此我们选择标准的椭圆形封头。在釜体内部设置了四组蛇形内冷管,内冷管在釜体内起挡板作用,以增加搅拌的紊流效果,以增加釜体内介质的循环次数,达到更好的搅拌效果,更好的满足工艺需求。结论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工艺设计工作,得出以下设计结论:1、聚丙烯酰胺是良好的治理水污染的絮凝剂。2、系统地考虑了引发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等因素对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选择与之相配套的水解设备系统。3、通过比较丙烯腈的硫酸水合法、铜催化水合法和生物酶催化水合法等生产方法优缺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丙烯腈铜催化水合法。因为溶剂为水和聚合反应活化能考虑,选择偶氮二异丁腈(E总=62kJ/mol)。4、经过尺寸计算和设备选型,得出了物料和反应釜的精确数据,以及厂房设备和布局的规划。参考文献[1]杨基和、蒋培化主编,〈〈化工工程设计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2]赵德仁,张慰盛主编,〈〈高聚物合成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年6月第二版[3]陈昀主编,〈〈高聚物合成工艺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4]严瑞宝主编,〈〈水溶性聚合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5]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工原理〉〉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6]化学工业部设备设计技术中心,〈〈化工设备标准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年[7]赵军主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8]张福远,〈〈化工机械基础〉〉,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年[9]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编,〈〈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0]侯文顺主编,〈〈化工设计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5版[11]方道斌郭睿威哈润华等编著,〈〈丙烯酰胺聚合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2]马沛生主编,〈〈有机化合物实验物性数据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3]王延吉主编,〈〈有机化工原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4版[14]刘道德等编著,〈〈化工设备的选择与设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5]邝生鲁主编,〈〈化学工程师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16]DesmetG.,BaronG.V.,J.Chromatogr.A,855,57-70(1999)[17]DesmetG.,BaronG.V.,Anal.chem.72,2160-2165(2000)[18]DesmetG.,VervoortN.,ClicqD.,BaronG.V.,J.Chematogr.A,924(2001)111-122[19]DesmetG.,VervoortN.,ClicqD.,HuauA.,GzilP.,BaronG.V.,J.Chematogr.A,948(2002)19-34[20]ClicqD.,VervoortN.,VounckxR.,OttevaereH.,BuijsJ.,GooijerC.,ArieseF.,BaronG.V.,DesmetG.,J.Chematogr.A,979(2002)33[21]VervoortN.,ClicqD.,BaronG.V.,DesmetG.,J.Chematogr.A,987(2003)33-48[22]ClicqD.,YjerkstraR.W.,GardeniersJ.G.E.,VanclenBERGA.,BaronG.V.,DesmetG.,J.Chematogr.A,1032(2004)185.[23]ClicqD.,VervoortN.,RansomW.,DetandtC.,BaronG.V.,DesmetG.,AnalChem.,Acta507(2004)79[24]ClicqD.,VervoortN.,RansomW.,DetandtC.,OttevaereH.,BaronG.V.,DesmetG.,Chem.Eng.SCi.,59(2004)2783[25]PappaertK.,BiesemansJ.,ClicqD.,VankrunkelsvenS.,DesmetG.,Lab.Chip.,5(2005)1104[26]FeketeV.,ClicqD.,DeMalscheW.,GardeniersJ.G.E.,DesmetG.,J.Chematogr.A,1130(2006)151[27]VankrunkelsvenS.,ClicqD.,CabooterD.,DeMalscheW.,GardeniersJ.G.E.,DesmetG.,J.Chematogr.A,1102(2006)96-103[28]FeketeV.,ClicqD.,DeMalscheW.,GardeniersH.,DesmetG.,J.Chematogr.A,1149(2007)2-11感谢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聚丙烯酰胺工艺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29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