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也是能力薄弱环节,教学中应从诗歌鉴赏的基础入手;学生在此前已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对诗歌的一些常识,如“意象”“意境”也进行了解,本节课就是要学以致用。2.教学思路:(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2)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熟背全诗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新课(一)析题1、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总结: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二)熟悉诗篇一起读诗,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1、朗读诗歌: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注:疑难字词已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利用身边的工具书,结合课文的注释。)天姥:mǔ瀛洲:yíng云霓:ní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剡溪:shàn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lù清澈。脚著谢公屐:zhuó穿。jī鞋子。暝:míng日落,天黑。殷岩泉:yǐn雷声。如:殷殷其雷栗深林:lì通“傈”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hōng大声。青冥:míng深远。鸾回车:luán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jiē叹息。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明确:“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先自读,找出这部分内容)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找,答案在结尾处)明确:“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霓明灭连天横1五岳: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给学生时间考虑。)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明确:“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1、提供资料:①李白诗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②李白生平资料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2、讨论结束,教师提问:(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
本文标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5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