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2012-11-0110:35:38摘要:近年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在执行审计项目时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审计方法单一落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内部审计缺乏相应业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两方面谈一点个人观点和认识。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问题解决途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一环。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审计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通过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对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及早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内审机构人员配备不够合理,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目前,大多数单位内审机构的负责人及内审人员基本上都由本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兼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内审质量、防控审计风险。且由于内审人员大多数由会计人员兼职,平时较少学习专门的审计业务知识,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掌握更少,对审计知识也不能全面及时更新和补充;现有内审人员懂财务的多,掌握计算机知识、效益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从内审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审计的模式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内审人员多采用审阅法、核对法、询问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对分析性复核法、统计抽样法基本上很少采用,更谈不上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风险评估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欠缺,这些现状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内审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内审质量标准的要求不够明确,质量控制的手段不够全面有效的内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复核制度、内审责任追究制度等。但从目前的内审机构工作现状看,质量控制的意识还不够强,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还不够健全,大部分单位已建立的主要是内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殊不知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对立项、实施、报告、决定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同时,审计质量控制又是一个由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和决策在内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的系统。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体现不出这个特点,表现为各个环节不能承前启后,审计人员和各部门职责不能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容易造成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一个单位一种内审模式,不同单位内审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二是虽然大多数内审机构都建立了内部复核制度,但基本上形同虚设,得不到有效落实。三是部分内审机构尚未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职责主体不明确,审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旦出现审计过错,无法区分责任,容易形成审计风险。二、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应从以下途径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1、以人为本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保障。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内部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1)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内审人员不断了解新情况,熟练掌握新的审计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操作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2)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做出正确的审计报告提供充分支持。(3)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如:根据考核结果对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项目和表现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内部审计人员晋升职务和工资挂钩。对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业务质量差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奖优罚劣,全方位的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2、以制度作保障,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打好基础。在制度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认真执行《内部审计准则》等具体规范,建立、健全内审质量管理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审计之前,必须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等,同时需要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内控制度、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等,按程序送达审计通知书。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各种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获取确凿的审计证据,做好审计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工作,要求内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防控审计风险。并按规定做好各层级的复核。三是在审计结束后,要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实,格式规范,突出重点,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和措施。按程序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后,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3、创新审计方法,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全面审计”是基础,要求把握好全局:“突出重点”是关键,要求抓得住要害。只有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二是要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适应部门、单位或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就要不断改进审计方式,引入和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促进部门、单位或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2)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4、完善质量控制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1)对审计过程及审计证据进行有效控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规定,将其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前调查开始,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讲求审计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行事。(2)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要建立以复核、考核与责任追究为主体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强化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一要抓好质量复核制度的落实。首先,应明确规定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包括审中复核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从级别、复核程序、内容、复核人职责做出规定。其次,要结合审计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审小组、内审机构、分管领导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执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和重点复核。内审小组主要进行审计中的详细复核,应确定专人对已完成的审计业务进行质量复核。审计完成阶段,则由内审机构、分管领导进行相应的审后质量复核,努力做到复核的内容覆盖审计的全过程,不留死角。二要不断探索、规范对内审机构和人员的年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考核与评价,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严格执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正确认定审计责任,明确划分各层次的审计责任,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的责任,并将制度付诸实施,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促进作用。同时,做好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的落实及审计回访工作,使审计成果有效发挥作用。(甘肃省崇信县审计局姚勇)参考文献:[1]罗巧虹,2009: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审计(18),P48-49。[2]徐立维,2009:提高认识促进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审计(18),P46-47。[3]王长连刘清印韩建明,2009: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分析[J],中国审计(24),P48-49。[4]李文华王友文,2011—10—19/2012—04—09: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标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7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