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国鸟类名录v2.2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2.2(2012)TheCBRChecklistofBirdsofChinav2.2(2012)一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自2010年3月发布1.0版本以后,我们先后于同年6月和12月发布了1.1和1.2版本。一年内先后推出3个不同的版本,从版本发布的频度反映出这是一份追求时效性的名录:每一个版本都紧紧地跟进鸟类系统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追踪中国鸟类分布的新记录;同时我们也对上一个版本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了修订。不仅在内容上,在出版和实用性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中外读者群,及时改进了版式、发布和下载形式,以贴合使用者的需求。这样,2010年12月中旬推出的1.2版名录已经展现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在出版后也获得了国内外观鸟者、鸟类研究者的响应。特别是世界鸟类学家会联合会(IOC)世界鸟类名录网站、东方鸟类俱乐部(OBC)都作了相关的报道;一些地方名录和著作也采用或者部分参考了名录的分类和命名。当然我们更加高兴的是国内外的很多观鸟者都在使用这份名录作为观鸟时的参考。这一年来,我们还收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意见,其中一部分是针对名录中一些鸟类中文名的改进。我们每次修改名录时都会充分考虑到这些意见,并在随后的版本中相应地改进。这种“网络公开发表—反馈—修改—更新版本发表”的运作模式也成了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的独特文化理念和时效特征所在,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长期坚持这样的模式。二大家会发现,我们在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2.0版本中标注了每一个鸟种在最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这是本版本最大的特色。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改进,来增加这份名录在中国鸟类保护工作中的实用性。鸟类名录是鸟类分布、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在生态环境、气候不断变化的今天,保护物种多样性已经成为全人类一项重要的责任。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受胁的珍稀、特有鸟种,自然会得到鸟类学研究人员、观鸟者的格外关注。但如何制定针对这些珍稀濒危物种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首先需了解其地理分布、生活史和进化等信息;而如果从保护物种上升到保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层次,物种名录亦可直接贡献于对一个地区物种丰富度、保护地价值的正确评估。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相关保护部门立法、政策执行的可操作单位。IUCN红色名录所评定的濒危等级也以物种为基本单元。每年,IUCN一方面会根据物种数量、分布的变化等信息来适时调整濒危等级,另一方面会因为物种分类地位的变化,即根据”物种拆分(split)或合并(lump)的情况”(由亚种提升为独立物种或者种被降为亚种)来改变濒危等级。在近10年间,由于物种被拆分后濒危等级得以提升的情况十分常见。如四川旋木雀(Certhiatianquanensis)提升为独立物种后,就因为数量稀少和分布狭窄,旋即被IUCN列为受胁物种。这个事例也说明,正确的物种认定是物种保护的必要前提。三究竟什么是物种?我们该怎样认定物种,如何区分物种与种下的亚种或者地理种群呢?这些问题或许在人类开始科学地探索自然的那一天就存在了,不管是林耐的双名法,或者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的定义和划分始终形影相随,是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博物学大一Version2.2©中国观鸟年报编辑保留对本名录的版权所有,并无偿、无限制支持于观鸟记录和学术研究等非盈利活动的参考使用,若需用于其它用途,请先取得中国观鸟年报编辑的书面同意。发展的时代,物种的定义面临的问题可能没有当代这么复杂,因为答案就在博物馆的铁皮柜里或者玻璃橱窗里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动植物标本。可以说,形态特征的差异是当时区分物种的唯一标准。现代“生物种概念”(BiologicalSpeciesConcept)是由进化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Dobzhansky)和麦尔(Mayr)奠定的:“物种定义为一个能够互相交配且生下具生育力后代的群体”(Dobzhansky,1937;Mayr,1942)。这个概念最成功之处就是把生物的最基本属性--生殖作为鉴别物种的标准,即物种内部可以随机交配(randommating),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reproductiveisolation)。生殖隔离就好比一堵不透水的墙,使物种之间彼此泾渭分明。这也是为什么“生物种概念”成为众多定义中最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在鸟类分类中,至今仍被广泛接收和应用的。但是,“生物种概念”亦存在不少的局限性,比如很多物种之间在同域分布(sympatric)的地区存在自然的杂交带。“生物种概念”在定义上缺少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和处理。再比如对于异域分布(allopartic)的物种之间,由于它们在自然分布的状况之下没有机会同域相处,是否可以产生杂交后代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生殖隔离的有效性似乎只存在于理论中,缺乏可操作性的验证。这些都是“生物种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物种鉴别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大量的实践证据为各种复杂情况提供了可对照的结果。因为分子系统分类可以量化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以此推演物种的分化历史。特别是对于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性选择(sexualselection)、物种形成(speciation)、渐渗杂交(hybridintrogression)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种概念”在当代进化生物学发展中的再认识。尽管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出现了其他以分子系统进化为主导的物种定义,但是这些并存的物种定义相互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冲突,它们综合起来共同反映了生物成种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无论哪种物种定义,其核心的目的是通过物种之间所体现的表型或遗传差异来提供可操作的判别模式来进行物种厘定,用以定义不同的物种。这实际是一件勉为其难的工作,因为自然差异本身就是连续的,而物种由产生变异、逐渐分化、最终成种的过程也是渐进的。究竟界限划在哪里,是人为定夺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物种定义,分类学在当今仍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原因。在评价物种定义复杂性的时候,杜布赞斯基曾指出:“好像人为归并档案似的将生物的自然变异细分到合适的单位中”(Dobzhansky,1937)。因此,运用物种定义来解决实际分类问题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实践者们必须能够确保这些”单位”足够合适,并与其他这样的“单位”具有可比性。或许因为生殖繁衍仍然是生物的最基本属性,以“生殖隔离”作为标准的“生物种概念”仍然被广泛应用。每个物种的进化历史不同,但是相比其他定义,“生物种概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物种的判别采用相对一贯的标准。“生物种概念”是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在物种的审视上所采取的核心概念。也许读者最关心的可能是哪些物种被拆分为不同的种,哪些又被合并;这些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是我们对于物种定义的认识和把握。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参照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即通过已发表文献中的分子、形态、分布和其他行为、生态特征,对那些备选的拆分种进行评议。因为分子证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物种进化的历史;形态、行为、分布是传统分类学的主要依据,直观地体现了物种在生存适应和空间存在形式上的差异;而鸟类的鸣声、繁殖、生活史特征等行为可能是导致生殖隔离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又是证明存在生殖隔离机制的重要证据。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情况远比欧洲和北美的同行要棘手得多,因为亚洲鸟类多样性高,物种进化历史复杂,中国又是亚洲鸟类分类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这种复杂性我们在第一版序言中已经有所提及。对于中国鸟类物种厘定的手段,我们在编辑“中国鸟类名录”第一版的时候就已开始讨论,并且一直讨论着。在第二版和随后的版本中,我们依然坚持这份名录的原则,即“在最大的程度上对物种的判别采用相对客观的标准”。二Version2.2©中国观鸟年报编辑保留对本名录的版权所有,并无偿、无限制支持于观鸟记录和学术研究等非盈利活动的参考使用,若需用于其它用途,请先取得中国观鸟年报编辑的书面同意。Version2.2©中国观鸟年报编辑保留对本名录的版权所有,并无偿、无限制支持于观鸟记录和学术研究等非盈利活动的参考使用,若需用于其它用途,请先取得中国观鸟年报编辑的书面同意。三四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另一大难题是中文鸟名。与学名不同,后者每一个种的名称是相对唯一的。英文名、中文名都是物种的俗名,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著作中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语言、文化和习惯造成的。我们的名录所采用的英文名称与世界鸟类学家会联合会(IOC)的世界鸟类名录保持一致。中文鸟名主要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一版)(郑光美,2005)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等,2000)作为蓝本,对其中的部分鸟名作修订;对于中国新记录种,主要参考《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02),对其中的部分鸟名作修订;由于分类变化产生的新种,我们重新给予中文名称。中文命名主要是按照物种形态特征、分布区域或者命名人姓氏等信息作为参考。同样,我们坚持在最大的程度上对新物种的命名采用相对客观的标准。读者们会发现这份名录与其他中国鸟类著作在收录物种的数量上、分类上、命名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出了编辑一份国家范畴的鸟类名录的挑战性,读者从阅读中,也许能体会到这之中所承载的编辑们的分类观点和用心。另一方面,差异的存在也反映出鸟类的分类、分布和命名等仍然有大量的工作等待人们去做,这是鸟类学迷人之处,也是其最能吸引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广泛参与的原因,这些正是使我们能够继续坚持更新和不断完善这份名录的动力。参考文献:Dobzhansky,T.1937.Gene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Mayr,E.1942.Systema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马敬能,费加伦,何芬奇.2000.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郑光美.2002.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光美.2005.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的编辑为董路、雷进宇、刘阳、危骞,编辑名称按照拼音顺序,所有编辑者对名录的发布具有同等贡献,联系方式:董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tiantai_bird@yahoo.cn;雷进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武汉办公室,eduptarmigan@yahoo.com;刘阳瑞士伯尔尼大学生态及进化研究所,yangliubnu@gmail.com;危骞《中国鸟类观察》编辑部,weiqian.bird@gmail.com;2011年7月1日推荐引用名:中国观鸟年报编辑.2012.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2.2版.2012年10月8日ChinaBirdReportEd.2012.TheCBRChecklistofBirdsofChinav2.2.Availableon8October,2012.1Version2.2©中国观鸟年报编辑保留对本名录的版权所有,并无偿、无限制支持于观鸟记录和学术研究等非盈利活动的参考使用,若需用于其它用途,请先取得中国观鸟年报编辑的书面同意。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2.2(2012)TheCBRChecklistofBirdsofChinav2.2(2012)编号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编号学名中文名英文名IUCN红色名录等级00010062#Tetrastesbonasia花尾榛鸡HazelGrouseLC00020063#Tetrastessewerzowi斑尾榛鸡ChineseGrouseNT00030056#Falcipennisfalcipennis镰翅鸡SiberianGrouseNT00040060#Tetraourogallus西方松鸡WesternCapercaillieLC00050061#Tetraoparvirostris黑嘴松鸡Black-billedCa
本文标题:中国鸟类名录v2.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38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