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献综述姓名:咸晓艳单位:艺术设计学院研2008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导师:魏嘉产品设计的国际化[前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究其本质就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竞争的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文化元素,为设计增加附加值成为设计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相应地也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内涵给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就产品设计而言,在经过了后现代思潮的洗礼后已经趋于丰富和平缓,开始进入了一个设计多元化的时代,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工业设计的格局正逐步形成。诺基亚的首席设计师FrankNuovo曾经说过,设计是排斥同一性的,当然,设计一系列物品时的确可以特别考虑内在的一致性或和谐性的,但立足点绝不是以为基础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关于创新的一个基本的观念。也就是说设计既要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又要体现本土化的个性特点,多元化与本土化设计构成了当代设计的基本设计思想,简言之就是设计的国际化。一、工业设计及其发展历程人类的设计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制作石器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出现标志着手工艺阶段的到来。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开始大批量的机械化生产,设计也进入了工业设计阶段。(一)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1980年在巴黎年会上提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的产品设计也有着较明确的概念的界定: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它最终的结果是通过线条、符号、数字和色彩把全新的产品显现在图纸和屏幕上。它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二)传统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使用的人之间取得最佳匹配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从这个概念分析工业设计的性质:第一,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取得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还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取得恰到好处的匹配,这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第二,工业设计必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市场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三)现代工业设计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的工业设计和狭义的工业设计。广义工业设计(GeneralizedIndustrialDesign)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狭义工业设计(NarrowlndustrialDesign)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FabrizioGiugiaro)认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现代设计活动的多元化也正是基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壮大的,换句话说文化的多元化为现代设计赋予灵魂。二、设计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方向就是保留现有的、吸取外来的、传承民族的。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表现,每个民族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因此,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同现代社会在经济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个体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都是文化多元化的动力。(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相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跟进,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当然文化上也出现了多层次的融合与并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的多元化。与经济的全球化所不同的是文化的多元化不会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相反文化的多元化它多元中的每一元都是趋于成熟的;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学习和讨论的;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二)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含义也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维方法式转变到多元式思维方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要谈文化多元化,自然逃不过“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据说,迄今为止,有关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150种,在将来,数量肯定还会增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与文化这个概念的多义性有关的;而文化概念的多义性又最有可能与文化本身的多层次性有关,人们很可能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上来界说文化,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接受的是那种无所不包、无限泛化的文化概念,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可文化整体性概念,即将文化看成是一个整体性结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这个整体性结构中,一定存在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别。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质,这就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所说的:“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趋向等。作为深层结构的核心文化也不同于那种在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必须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诸如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体现着民族特性的文化则居于整个文化结构的核心(深层)。当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变革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引发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并在核心周围构成一道保护地带,这个保护地带起着将冲击力引向自身的作用,保护着文化的价值核心不受到摧毁。只有在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以及思维、行为模式彻底发生变异的情况下,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核心也遭到破坏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彻底断裂了,消亡了。正是基于文化深层结构的稳定性,它才在全球性范围内为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在不同的时代,文化核心、文化的深层结构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以及作出对挑战的积极回应,但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可以无顾虑地吸收与融合来自异质文化的对本民族的整体性文化发展有益的东西,从而实现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还可以走得更远些,在保证本民族文化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对于异质文化、他者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本民族国家的存在也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只要它不构成对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侵害。而要做到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有赖于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方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也正是以本土文化核心结构的稳固性为前提的,也就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成熟文化在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上,没有任何一个特殊的一元文化,任何一个一元文化都是可以拿来讨论的。文化的多元化是以人为本的,共同致力于人类的自由和进步。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促使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国际意识的培养在当前看来也是举足轻重的。(三)国际意识国际意识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的,是指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实际上是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国际意识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或者社会团体在看待本国与他国的交往、他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形势发展状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度、关注度极其了解的深度等。简而言之,国际意识就是是否能够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同时,国际意识还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又遍布于政府之间、民间团体之间,甚至是个人之间。国际意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的公正的理解、从而能够宽容的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设计是文化的的载体,文化赋予设计灵魂,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作为设计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就是说设计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的文化影响下的设计重点不是强调文化的差异性,而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和探讨多元文化,如此便加快了设计多元化的进程。三、设计的多元化上文提到文化对我们的设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设计的多元化根源于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为设计的多元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设计的多元化开始于设计的初始阶段,也就是设计的构思阶段。(一)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不同时期的发展,我们发现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这一切决定了设计审美特征的广泛性和多元性,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在经过了后现代思潮的洗礼后,设计的发展已渐趋于丰富和平缓。随着上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的形成,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设计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原则,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各种学科交汇融合的学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形色各异的设计成了商家占有市场的策略或年轻设计师标新立异的观念体。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的多元化成分,一种是设计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审美标准是具有多元性的,主要作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咸晓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1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