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我教育--师陶杯论文
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我教育【内容摘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使他们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并且能战胜自己的不良习惯。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数学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词】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认识自己帮助别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在变化。几乎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同一个问题而苦苦思索,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善于学数学?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益而努力着。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基础好的学生喜欢数学的原因是为了考重点高中,将来考名牌大学;基础差的学生依旧迷恋网吧、游戏机厅,对教师眉飞色舞的讲解只是冷漠的接受。为什么一群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老师精心策划的教学方案只是漠然处之呢?我认为:这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自我教育是一种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形式,一个少年,只有在他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的同时,而且也能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只有当他能用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让他们在老师为他们设计好的“思维圈圈里”去掌握知识,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掌握该章节的知识,课后通过巩固,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在考试的时候,将学到的知识“倒”出来,让老师欣赏。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学目的达到了,学习任务也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儿童或少年前期的学生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因为那个时期的少年儿童容易接受长者的劝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开始明白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引导他们在老师设计好的圈子里去完成老师的学习任务,必然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受教育者:只是别人在教育他,他不会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他自己。久而久之,必然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索然寡味的事情,是一种负担。对于中等的学生而言,会感觉到反正老师会把结果告诉我,用不着去思考,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在课堂上永2远也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放弃对问题的思考。所以说人们把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他们的智力水平,思维形式都在迅猛发展。如果不能适时地为他们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就不利于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在学习中学会认识自己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认识层次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将“感悟”知识的过程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的话,那么不仅能很好地再现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能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在多重的关系中认识自我。既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也锻炼了自我表达的能力。这种带有挑战性的学习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激励,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节时,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布置了如下任务:你是怎样认识三角形三线(高、角的平分线、中线)的特征的。课堂上,多数学生回答是它们分别是一条线段,从顶点出发,到对边上的某个点终止。高线是那条与对边垂直的线段,角平分线是平分内角的那条线段,中线则是平分对边的那条线段,从形象的角度中说是比较完美的结论。接下来的一个答案却让我大吃一惊,那个孩子是这样说的: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D为BC的一个动点,D点在由B向C移动的过程中,线段AD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随着线段AB位置的变化,图中有三对变化的量,它们是:∠BAD与∠CAD;∠ADB与∠ADC;线段BD与线段DC。并且三对相互依赖的变量都具有“此消彼长”的特征。即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必减少,二者的和始终不变。而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恰好是“消长”过程中的平衡位置。例如:当∠ADB=∠ADC时,线段AD是BC边上的高。显而易见,第二种认识所揭示的是三角形三线的共同特征,这种“感悟”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中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在同学之间的共同认识中,对自己、对别人的认知水平作了正确的评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一个DCBA3人获取知识的能力永远是他终身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都有探究的欲望,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创造感悟新知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这是常规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的。二、在互学中学会帮助他人数学教学和其它领域内的教育一样,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名社会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名成员,是必须学会帮助他人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学生的“老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互助的个性品质,而且也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当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在另一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便会激励他再去学习新的知识。而对于被当作“学生”的孩子来说,从别人身上学习知识,也能增加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这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回顾我们的童年时代,有许多技能都是从大孩子那里学来的,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学习完全处于父母老师的监控之下,父母为了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生怕一撒手孩子就会出事,孩子们向别的孩子学习的机会就少了。事实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比孩子与老师之间更容易些。所以,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妨为学生创造一些让他们做“老师的机会”,采用“结对帮扶”,“小组互学”等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学生编“微型测试题”,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层面上共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三、在习惯上学会“强制自己”目前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他们的学习越发困难,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出现了不愿意学数学的心理倾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作业堆中整天滚爬的学生没有多少用于思考的时间,而数学问题在解决之前,必须有梳理信息、摸索解题过程的时间。事实表明,解决一道几何题,用于摸索解题思路的时间,大约是组织解题过程所需时间的2.5倍。故此大多数的学生不得不将数学学习放在其它学科的后面。这倒不是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对,但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夺走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逃避思考问题,只会在别人的引导之下去从事学习活动,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的。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学会“强制自己”。俗话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我们不妨根据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强迫他们意识到某种习惯是不好的。例如:针对学生不愿意根据题目中的文字设计相关图形的习惯,我们4不妨将几何中的双解题让学生练习,“迫使”他们知道,不画出相关的图形是不行的,比方说,我们可以出这样一组题目,以达到使学生养成严谨画图的习惯。题目:1、△ABC中,O是ABC的外心,若∠A=80°,求∠BOC的度数。2、△ABC中,O是ABC的外心,若∠BOC=160°,求∠BAC的度数。这样一来,不仅能训练思维的严谨性,也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教育形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解题能力。更应该将数学教学和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关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到既受到别人教育,自己也在教育别人,同时也在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智力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顺利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不至于引起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社会人”。【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郑毓信《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3.徐利沼《数学方法论选讲》4.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5论文题目: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我教育作者姓名:张久军学科:数学联系电话:13815633505邮政编码:222100单位:赣榆县实验中学
本文标题: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我教育--师陶杯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1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