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wéi?”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jié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jǐ人足。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wéi?”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jié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jǐ人足。谷:庄稼、粮食的总称。尝:曾经。持:拿。为:做。云:说。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指干什么。聊:姑且。诘:追问。汝:你。田:名词作动词,种田。戏:轻慢。贼:伤害。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是:代词,这。以:因为。给:形容词,充裕,丰足。足:丰衣足食。译文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哲理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特点。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早春山行【唐】于武陵江草暖初绿,雁行皆北飞。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作者简介】于武陵,唐代会昌时人。诗人。其诗以写景送别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流传颇广。《全唐诗》中有藏诗一卷。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zhú,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早春山行【唐】于武陵江草暖初绿,雁行皆北飞。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那:通“哪”,怎,岂。尚:尚且。素:平素,向来,一向。书:信。早春山行【唐】于武陵江草暖初绿,雁行皆北飞。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译文】早春的江岸上,暖意融融,绿草萌生。一行行大雁向着北方飞行。在异地他乡岂能久居为客?即使是野鸟尚且想着归飞巢中。十年的光阴流逝如梦,应该怪我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越走离家越远,更是很少收到家人的信件,让人内心充满苦痛。
本文标题:陶侃惜谷、早春山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3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