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政治思想习讲—法家一、引子二、法家的基本思想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韩非子》一、引子•国学的分类:1、义理之学(经子玄理等学问);2、考据之学(语言文字考古等);3、词章之学(诗词文学);4、经世之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诗必盛唐,文必秦汉•六家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史家自古气节高)•十家说: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及考察民情风俗)。二、法家的基本思想(一)以法治国(二)倡导耕战(三)强化君权(四)人性好利(五)反对法古循今(六)反对贵族特权(七)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一)以法治国•法家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一切一断于法,以法定赏罚。•有两层含义:1、立法建制。2、守法奉行。•法家在很大程度上反对儒家,法家讲霸道,儒家讲王道。高明的政治家通常兼而用之(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二)倡导耕战•富国强兵之道,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而“农”与“战”是实力的源泉。•李悝、申不害、商鞅等都主张耕战。•特别是李悝,在魏国担任上地守时规定:“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三)强化君权君主要独操一切权势,要大权独揽。掌握权柄,因事设职,循名责实,以此来推行法制。(四)人性好利法家认为人的本性好利,要利用人好利的本性,形成合力,为君主所用。法家讲利,儒家则更强调仁,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儒家认为仁才是最大的利,可见儒家讲的利是从人性的教化来谈的,层次高而不能救急;而法家的利是从人性的利用来谈的,层次低但非常实用。“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功”(五)反对法古循今•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明确指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五蠹》守株待兔。•现实中常见“时移而治不易”的现象。(六)反对贵族特权•反对贵族特权的目的:1、归权于君;2、选贤任能。•反对贵族特权对后世的影响:1、“归权于君”: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2、“选贤任能”:用人制度的一系列变革:汉、魏晋、隋唐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七)“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所谓“法”,就是君主要健全法制;•所谓“术”,就是君主的御下之法;•所谓“势”,就是君主的权势和威势。•史学家认为:商鞅尚法,慎到尚势,申不害尚术,韩非法术势兼重。慎到认为:贵势不尚独断尚法而不崇严苛任术而不贵阴谋韩非继承并发展了慎到的思想,主张以势为体,以法、术为用。前提是“势”,孙子兵法:“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没有势则法和术就不会发生作用(建中之乱)。三、韩非和《韩非子》战国时期的在诸多法家代表人物当中,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到什么程度呢?看两个为人的评价:•1、秦始皇:“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2、毛泽东:“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韩非的思想概述•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一带)人,是韩王室的宗族贵族,是皇亲国戚。•口吃但能思善文。(周昌、邓艾、李斯)•韩非子思想概述:1、抑制重臣;2、重农轻商;3、禁绝百家;4、法术势兼治;5、君利至上;其核心是法、术、势兼治思想(二)韩非的法制思想•1、明其法禁。制定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制定法律的原则:(1)功利性,必须功大于害(成本论);(2)适合时宜、人情,易知而行(约法三章);(3)简明周详、统一稳定。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某一时期,法令一旦制定就不能“数变法”(王莽新法);(4)厚赏重罚,重刑少赏。•2、必其赏罚。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原则:(1)以法为教。即加强法制教育(大明律);(2)公平公正。“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谨慎严格。既要坚持“信赏必罚”,又不能“任意奖赏”和“肆意虐杀”;(4)“誉辅其赏,毁随其罚”。用道德的力量辅助法制的实行;(三)韩非的术治思想•1、阳术。指加强君主统治的行政措施,包括考核和任用臣下的各种手段。《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2、阴术。防止君权被削弱乃至被篡夺的各种手段。比如,“挟知而问”、“倒言反事”、“奖励告奸”等等(参看《韩非子。八奸》)。•阴术常被国君用以驾驭臣下(牛踏禾);也常被臣下用以欺君自固(李斯冤狱)(五)韩非的势治思想《韩非子。八经》:“势者,胜众之资也”。势治是慎到的思想,被韩非继承,其要点有三:1、君主不可以“借”或与臣下“共用”权势;2、以“法”、“术”赏罚巩固权势;3、君主独尊。秦昭王固势而相范雎(太后、魏冉、华阳君、须贾、魏斯)(六)《韩非子》•韩非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一部千古名著里面:《韩非子》•明代大学者陈深: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年,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至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明代另一位大学者茅坤说:“观其权略之言,则可藉以整世而齐民”•现代史学家评论《韩非子》这部著作,是一部政治学巨著,是帝王之学。•其要点就以“势”为体,以“法、术”为用的政治策略以及君主的道德修养。1、《韩非子。难一》之赵襄子论功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1、《韩非子。难一》之赵襄子论功•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使襄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也,尚谁与守哉?今襄子于晋阳也,知氏灌之,曰灶生龟,而民无反心,是君臣亲也。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故事分析:对赵襄子而言,其主要目的通过这个办法来鼓励忠君思想。他不是不知赏功罚罪,而是危急之时,需要人人尽心尽力,怎敢行“惩罚”之术?•(孟德焚书、刘裕纵掠)。2、《韩非子。难一》之韩王问“任”韩宣王问于樛留:“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樛留对曰:“昔魏两用楼、翟而亡西河,楚两用昭、景而亡鄢、郢。今君两用公仲、公叔,此必将争事而外市,则国必忧矣。”公仲、公叔:皆韩之贤臣。公仲名“侈”韩相国,建议韩王请和于秦,不从而亡宜阳。公叔,名“伯婴”公仲的前任,排挤吴起、推荐商鞅。楼、翟:楼鼻、翟强。魏国重臣,翟强亲“齐”,楼鼻亲“秦、楚”。昭、景:楚国王族两大姓,世代把持国家大权。2、《韩非子。难一》之韩王问“任”•或曰:“昔者齐桓公两管仲、鲍叔,成汤两用伊尹、仲虺。夫两用臣者国之忧,则是桓公不霸,成汤不王也。湣王一用淖齿,而受死乎东庙;主父一用李兑,减食而死。主有术,两用不为患;无术,两用则争事而外市,一则专制而劫弑。今留无术以规上,使其主去两用一,是不有西河、鄢、郢之忧,则必有身死减食之患,是樛留未有善以知之知言也。管仲、鲍叔;伊尹、仲虺;湣王、淖齿;主父、李兑。•故事分析:宣扬术治思想,本质是势为体,术为用:齐桓公和成汤都有足够的势;齐湣王和赵主父都失去了势。慎到:“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本文标题:先秦政治思想之法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5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