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漫谈教师的教学智慧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追问几乎是一种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解惑。在这里,“传道”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传道”:以教师的激情与精神气质感染学生“传道”不是“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人格品质在纸笔测试中可能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但是“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格品质却是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与“知识”的传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乎不可教。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以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激情很难描述,但还是可以在教育小说或教育电影中感受到教师的激情所蕴含的教育力量。我们推荐的教育电影是《死亡诗社》(DeadPoetSociety):《死亡诗社》讲述基丁(Keating)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的故事。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的学生,几乎成为基丁老师来到这个学校的唯一使命。基丁老师的这种使命感让他与学校传统发生冲突,所有的教育道理,都隐含在这些“教育冲突”中:1.与课堂秩序的冲突。别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都板着面孔对学生提出严厉的要求和惩戒规范,基丁老师却吹着口哨走进教室。学生们慢慢觉醒过来:他们这次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老师。2.与课本权威的冲突。语文课本一直被学生当作“圣经”去阅读、背诵,基丁老师却突然建议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让它见鬼去”。学生们虽然一时显得措手不及而有些犹豫,但等到他们明白自己有权“挑战”课本的时候,他们开始果敢行动,教室随即进入“对课本说不”、“消解权威”的狂欢,尽管学校的副校长冲进教室干涉,但基丁老师站出来,阻止了副校长的干涉。3.与标准思维的冲突。基丁老师让学生转换新的视角,说出自己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他忽然跳到讲桌上,他的理由是: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与众不同。他建议学生也跳到讲台上去看看那个世界:“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冲出来!”4.与自卑情绪的冲突。安德森在基丁老师的班上是一个失语、自卑而郁郁寡欢的学生。一旦受自卑感的折磨,人的智慧与尊严就会受损、变形。基丁老师的办法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诗,特意让安德森站到前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安德森在基丁老师的激励下大声咆哮,现场创作,令所有同学自发鼓掌、刮目相看。5.与平静绝望的冲突。基丁老师带学生去踢足球,每个学生在踢球之前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我要做真正的上帝”、“生活是一首欢乐的歌”……6.与顺从奴性的冲突。基丁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诗句说:“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些“教育冲突”看起来只是基丁老师一个人与整个传统教育的对抗,而且冲突的结局是基丁老师被校方辞退,但是,“基丁现象”实际上预示了整个现代教育、进步教育的基本方向。在这个方向中,知识教育将一如既往地受到重视,但是,学生的人格教育(即“传道”)将成为知识教育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方向中,教师讲授也将得到某种延续,但是,除了讲授之外,教师尚需要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的学生。而且,与人格品质相关的“传道”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精神气质。人几乎无法改变自己的“肉体形象”,但“有修养”的人却可以变化自己的精神气质。林肯总统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他推荐某人为内阁成员,林肯却没用他。朋友问林肯何以不用他,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他的朋友质问道:“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所谓“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主要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那么,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呢?顾明远先生的描述值得参考: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授业”:玩游戏与认地图“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能否有效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的学生学习,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为什么就是“玩游戏”?因为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第一,游戏让所有参与游戏的人忘记自己在做游戏,也就是说,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它不以外在的功利诱惑为目的。参与游戏的人,不知不觉就投入、陷入其中,它让人忘记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让人忘记自我。但是,这种“忘我”状态又并非让人无所事事或一无所获。游戏过程充满大量的甚至是复杂的游戏技巧,人在游戏的过程中领会、掌握这些技巧。奇妙的是,游戏因其具有非功利的“自成目的性”,游戏中的人在领会、掌握相关的技巧时,不会感觉劳顿、烦躁、郁闷。这样看来,如果把学习设计成为游戏项目,学习就可能成为有效而愉快的活动。尽管不可能使所有的学习都成为游戏,但教育者可以借助游戏的元素来设计教学的程序。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游戏式的学习永远是重要的。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忘我的投入状态中,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第二,游戏让人永远生活在希望中。参与游戏的人,虽然有取胜或失败的两种可能(“平局”较少)。可是,无论有多少失败的记录,参与游戏的人永远有成功的可能与希望。游戏的取胜率哪怕只有体育彩票的中奖率那么渺小,可它依然让人过得有希望,让人愿意因此而再接再厉、跌倒重来。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习者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第三,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对游戏者来说,及时反馈是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导致及时的矫正。及时反馈与矫正,这正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理想的学习,是学习者及时知道结果的学习。相反,如果学习者迟迟不知道学习的结果,他将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看来,某些学生之所以在课堂缺乏学习的激情却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与这些学生是否获得了及时的“反馈”与“矫正”有一定的关联。有效学习除了可以想象为“玩游戏”之外,还可以想象为“认地图”。“学习就是认地图”作为一条教育隐喻,它给出的暗示是:有效学习是整体学习,无效学习是细节学习。整体学习的第一个秘密是:有效学习总是从学习者最熟悉的地方而不是从陌生的地方开始。整体学习的第二个秘密是:学习者最好先学习“关键概念”或“关键原理”,然后再由此延伸到相关概念和相关原理的学习。总体上看,“有效学习”及其相关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秘密是:第一,“游戏学习”,包括无意识学习或“隐性学习”、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学习者看到希望。第二,“整体学习”,包括“从熟悉的地方出发”、“由关键概念引出相关概念”。实际上,这些秘密早已为教育界有识之土识破。197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兴起第二次教育实验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其中影响较大者如中科院卢仲衡老师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湖北黎世法老师主持的“异步教学”、上海顾泠沅老师主持的“青浦实验”等。这些实验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都重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及时反馈”等教学策略。就“及时反馈”而言,卢仲衡老师的说法是“当时知道结果”,黎世法老师的说法是“改错”,顾泠沅老师的说法是“效果回授”。顾泠沅老师的研究小组在“青浦实验”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研究小组发现,青浦县东部某农村中学的一个班级在全县教学质量调查和数学竞赛中成绩异常优秀。为了探求原因,他们把它与一般班级进行比较,发现那个班级的任课教师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一本练习本”的做法。学生的练习本不是两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这样可促使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一般在当天即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个别学生存在问题,就通过面批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学懂学会;如果多数学生掌握不好,那么下一次上课就先解决前面的问题。这个经验曾在别的学校试验收到同样的效果。研究者将此类经验提升为“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简称‘效果回授’)”。与“效果回授”类似,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第二条有意义的教学策略也是“及时反馈并及时矫正”:“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我们无法完全拒绝群体教学,但我们可以在群体教学之后,为部分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群体教学最大的危险是淹没学生的错误。如果你不让学生出错,学生就不会长大。如果学生出错之后你不提醒学生及时改正,学生就会往错误的方向生长。表面看来,所谓“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开始学习,在下课之前或结束本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检查原来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但是,目标教学没这么简单。其核心精神在于:教师通过“测试”或“练习”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或矫正,然后提供第二次测试或练习,直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这种“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教育界曾经流行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这种“单元教学法”强调先掌握前面的单元之后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前面的单元尚未达到掌握水平,就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这些探索对现在普遍流行的“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某个学生即使今天没有掌握教师规定的知识,他明天也要与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的内容。于是,这个学生今天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也因此无法掌握明天的新知识,更无法掌握后天的新知识。这个学生会感觉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自己越来越渺小、自卑、无望甚至绝望。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到原点。学生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没有掌握的那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会受影响,在学习数学时尤其如此。卢仲衡老师为什么提出“小步子教学”,就是说学习或教学的步子如果太大,学生就会恐惧,他会知难而退,他会逃学。“解惑”:“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解惑”表面上看是“解决困惑”,实际上意味着“先让学生产生困惑之后再进行解答”。由此看来,“解惑”的潜台词是“先主动学习再及时解答”。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有关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是学习的终极追求。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的习惯之后,学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现代教育有一个好处,它让更多的学生享有更多听课的机会。听课是重要的,因为所听到的内容是经过老师整理加工之后的知识,这些知识比较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因此而节省亲自摸索的烦劳和时间。人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摸索,用教师或他人的经验代替我们亲自摸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光辉,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污点。因为“听讲”的机会也为学生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听讲”代替
本文标题:漫谈教师的教学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