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筑法第1条(立法宗旨)为实施建筑管理,以维护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及增进市容观瞻,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第2条主管建筑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在第三条规定之地区,如以特设之管理机关为主管建筑机关者,应经内政部之核定。第3条本法适用地区如左:一实施都市计划地区。二实施区域计划地区。三经内政部指定地区。前项地区外供公众使用及公有建筑物,本法亦适用之。第一项第二款之适用范围、申请建筑之审查许可、施工管理及使用管理等事项之办法,由中央主管建筑机关定之。第4条(建筑物)本法所称建筑物,为定着于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顶盖、梁柱或墙壁,供个人或公众使用之构造物或杂项工作物。第5条(公众用建筑物)本法所称供公众使用之建筑物,为供公众工作、营业、居住、游览、娱乐及其他供公众使用之建筑物。第6条(公有建筑物)本法所称公有建筑物,为政府机关、公营事业机构、自治团体及具有纪念性之建筑物。第7条本法所称杂项工作物,为营业炉、水塔、了望台、招牌广告、树立广告、散装仓、广播塔、烟囱、围墙、机械游乐设施、游泳池、地下储藏库、建筑所需驳崁、挖填土石方等工程及建筑物兴建完成后增设之中央系统空气调节设备、升降设备、机械停车设备、防空避难设备、污物处理设施等。第8条(主要构造)本法所称建筑物之主要构造,为基础、主要梁柱、承重墙壁、楼地板及屋顶之构造。第9条(建造)本法所称建造,系指左列行为:一新建:为新建造之建筑物或将原建筑物全部拆除而重行建筑者。二增建:于原建筑物增加其面积或高度者。但以过廊与原建筑物连接者,应视为新建。三改建:将建筑物之一部分拆除,于原建筑基地范围内改造,而不增高或扩大面积者。四修建建筑物之基础、梁柱、承重墙壁、楼地板、屋架或屋顶,其中任何一种有过半之修理或变更者。第10条本法所称建筑物设备,为敷设于建筑物之电力、电信、煤气、给水、污水、排水、空气调节、升降、消防、消雷、防空避难、污物处理及保护民众隐私权等设备。第11条本法所称建筑基地,为供建筑物本身所占之地面及其所应留设之法定空地。建筑基地原为数宗者,于申请建筑前应合并为一宗。前项法定空地之留设,应包括建筑物与其前后左右之道路或其他建筑物间之距离,其宽度于建筑管理规则中定之。应留设之法定空地,非依规定不得分割、移转,并不得重复使用;其分割要件及申请核发程序等事项之办法,由中央主管建筑机关定之。第12条(起造人)本法所称建筑物之起造人,为建造该建筑物之申请人,其为未成年或禁治产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本法规定之义务与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负之。起造人为政府机关公营事业机构、团体或法人者,由其负责人申请之,并由负责人负本法规定之义务与责任。第13条本法所称建筑物设计人及监造人为建筑师,以依法登记开业之建筑师为限。但有关建筑物结构及设备等专业工程部分,除五层以下非供公众使用之建筑物外,应由承办建筑师交由依法登记开业之专业工业技师负责办理,建筑师并负连带责任。公有建筑物之设计人及监造人,得由起造之政府机关、公营事业机构或自治团体内,依法取得建筑师或专业工业技师证书者任之。开业建筑师及专业工业技师不能适应各该地方之需要时,县(市)政府得报经内政部核准,不受前二项之限制。第14条(承造人)本法所称建筑物之承造人为营造业,以依法登记开业之营造厂商为限。第15条营造业应设置专任工程人员,负承揽工程之施工责任。营造业之管理规则,由内政部定之。外国营造业设立,应经中央主管建筑机关之许可,依公司法申请认许或依商业登记法办理登记,并应依前项管理规则之规定领得营造业登记证书及承揽工程手册,始得营业。第16条建筑物及杂项工作物造价在一定金额以下或规模在一定标准以下者,得免由建筑师设计,或监造或营造业承造。前项造价金额或规模标准,由直辖市、县(市)政府于建筑管理规则中定之。第17条(删除)第18条(删除)第19条内政部、直辖市、县(市)政府得制订各种标准建筑图样及说明书,以供人民选用;人民选用标准图样申请建筑时,得免由建筑师设计及签章。第20条中央主管建筑机关对于直辖市、县(市)建筑管理业务,应负指导、考核之责。第21条(删除)第22条(删除)第23条(删除)第24条(公有建物之领照)公有建筑应由起造机关将核定或决定之建筑计划、工程图样及说明书,向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请领建筑执照。第25条(无照建筑之禁止)建筑物非经申请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之审查许可并发给执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但合于第七十八条及第九十八条规定者,不在此限。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为处理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之建筑物,得派员携带证明文件,进入公私有土地或建筑物内勘查。第26条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依本法规定核发之执照,仅为对申请建造、使用或拆除之许可。建筑物起造人、或设计人、或监造人、或承造人,如有侵害他人财产,或肇致危险或伤害他人时,应视其情形,分别依法负其责任。第27条(乡镇公所核发执照)非县(局)政府所在地之乡、镇,适用本法之地区,非供公众使用之建筑物或杂项工作物,得委由乡、镇(县辖市)公所依规定核发执照。乡、镇(县辖市)公所核发执照,应每半年汇报县(局)政府备案。第28条(建筑执照种类)建筑执照分左列四种:一建造执照:建筑物之新建、增建、改建及修建,应请领建造执照。二杂项执照:杂项工作物之建筑,应请领杂项执照。三使用执照:建筑物建造完成后之使用或变更使用,应请领使用执照。四拆除执照:建筑物之拆除,应请领拆除执照。第29条(规费或工本费)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核发执照时,应依左列规定,向建筑物之起造人或所有人收取规费或工本费:一建造执照及杂项执照:按建筑物造价或杂项工作物造价收取千分之一以下之规费。如有变更设计时,应按变更部分收取千分之一以下之规费。二使用执照:收取执照工本费。三拆除执照:免费发给。第30条(申请建造文件)起造人申请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时,应备具申请书、土地权利证明文件、工程图样及说明书。第31条(申请书内容)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申请书,应载明左列事项:一起造人之姓名、年龄、住址。起造人为法人者,其名称及事务所。二设计人之姓名、住址、所领证书字号及签章。三建筑地址。四基地面积、建筑面积、基地面积与建筑面积之百分比。五建筑物用途。六工程概算。七建筑期限。第32条工程图样及说明书应包括左列各款∶一基地位置图。二地盘图,其比例尺不得小于一千二百分之一。三建筑物之平面、立面、剖面图,其比例尺不得小于二百分之一。四建筑物各部之尺寸构造及材料,其比例尺不得小于三十分之一。五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规定之必要结构计算书。六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规定之必要建筑物设备图说及设备计算书。七新旧沟渠及出水方向。八施工说明书。第33条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收到起造人申请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书件之日起,应于十日内审查完竣,合格者即发给执照。但供公众使用或构造复杂者,得视需要予以延长,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第34条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审查或鉴定建筑物工程图样及说明书,应就规定项目为之,其余项目由建筑师或建筑师及专业工业技师依本法规定签证负责。对于特殊结构或设备之建筑物并得委讬或指定具有该项学识及经验之专家或机关、团体为之;其委讬或指定之审查或鉴定费用由起造人负担。前项规定项目之审查或鉴定人员以大、专有关系、科毕业或高等考试或相当于高等考试以上之特种考试相关类科考试及格,经依法任用,并具有三年以上工程经验者为限。第一项之规定项目及收费标准,由内政部定之。第35条(通知改正)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对于申请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案件,认为不合本法规定或基于本法所发布之命令或妨碍当地都市计划或区域计划有关规定者,应将其不合条款之处,详为列举,依第三十三条所规定之期限,一次通知起造人,令其改正。第36条起造人应于接获第一次通知改正之日起六个月内,依照通知改正事项改正完竣送请复审;届期未送请复审或复审仍不合规定者,主管建筑机关得将该申请案件予以驳回。第37条(删除)第38条(删除)第39条(按图施工)起造人应依照核定工程图样及说明书施工;如于兴工前或施工中变更设计时,仍应依照本法申请办理。但不变更主要构造或位置,不增加高度或面积,不变更建筑物设备内容或位置者,得于竣工后,备具竣工平面、立面图,一次报验。第40条(建筑执照补发)起造人领得建筑执照后,如有遗失,应登报作废,申请补发。原发照机关,应于收到前项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补发,并另收取执照工本费。第41条起造人自接获通知领取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之日起,逾三个月未领取者,主管建筑机关得将该执照予以废止。第42条建筑基地与建筑线应相连接,其接连部分之最小宽度,由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统一规定。但因该建筑物周围有广场或永久性之空地等情形,经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认为安全上无碍者,其宽度得不受限制。第43条(基地与骑楼地面)建筑物基地地面,应高出所临接道路边界处之路面;建筑物底层地板面,应高出基地地面,但对于基地内之排水无碍,或因建筑物用途上之需要,另有适当之防水及排水设备者,不在此限。建筑物设有骑楼者,其地平面不得与邻接之骑楼地平面高低不平。但因地势关系。经直辖市、县(市)(局)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第44条直辖市、县(市)(局)政府应视当地实际情形,规定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之宽度及深度;建筑基地面积畸零狭小不合规定者,非与邻接土地协议调整地形或合并使用,达到规定最小面积之宽度及深度,不得建筑。第45条(邻接土地调处)前条基地所有权人与邻接土地所有权人于不能达成协议时,得申请调处,直辖市、县(市)(局)政府应于收到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调处;调处不成时,基地所有权人或邻接土地所有权人得就规定最小面积之宽度及深度范围内之土地按征收补偿金额预缴承买价款申请该管地方政府征收后办理出售。征收之补偿,土地以市价为准,建筑物以重建价格为准,所有权人如有争议,由标准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之。征收土地之出售,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条程序限制。办理出售时应予公告三十日,并通知申请人,经公告期满无其他利害关系人声明异议者,即出售予申请人,发给权利移转证明书;如有异议,公开标售之。但原申请人有优先承购权。标售所得超过征收补偿者,其超过部分发给被征收之原土地所有权人。第一项范围内之土地,属于公有者,准照该宗土地或相邻土地当期土地公告现值让售邻接土地所有权人。第46条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应依照前二条规定,并视当地实际情形,订定畸零地使用规则,报经内政部核定后发布实施。第47条(禁建地区)易受海潮、海啸侵袭,洪水泛滥及土地崩塌之地区,如无确保安全之防护设施者,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应商同有关机关划定范围予以发布,并竖立标志,禁止在该地区范围内建筑。第48条(建筑线)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应指定已经公告道路之境界线为建筑线。但都市细部计划规定须退缩建筑时,从其规定。前项以外之现有巷道,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认有必要时得另定建筑线;其办法于建筑管理规则中定之。第49条(建筑线退让)在依法公布尚未辟筑或拓宽之道路线两旁建造建筑物,应依照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指定之建筑线退让。第50条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基于维护交通安全、景致观瞻或其他需要,对于道路交叉口及面临河湖、广场等地带之申请建筑,得订定退让办法令其退让。前项退让办法,应报请内政部核定。第51条(突出之例外)建筑物不得突出于建筑线之外,但纪念性建筑物,以及在公益上或短期内有需要且无碍交通之建筑物,经直辖市、县(市)(局)主管建筑机关许可其突出者,不在此限。第52条(退让土地之征收)依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退让之土地,由直辖市、县(市)(局)政府依法征收。其地价补偿,依都市计划法规定办理。第53条直辖市、县(市)主管建筑机关,于发给建造执照或杂项执照时,应依照建筑期限基准之规定,核定其建筑期限。前项建筑期限,以开工之日起算。承造人因故未能于建筑期限
本文标题:建筑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7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