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商品检验方法衣,食,住,行,娱乐,航空航天,IT,人体健康等本章学习要点:1.商品检验从商品的用途和使用条件出发,分析和研究商品的成分、结构和物理、化学、机械性质等,以及这些特性对商品质量的影响;2.拟定商品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的检测手段评定商品质量,并确定是否符合规定标准的要求;3.详细介绍各种商品检验的科学方法和特点,不断提高商品检验的科学性、精确性、可靠性;4.探讨提高商品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生产部门提供科学、及时、可靠的数据资料,促进商品质量提高。§3.1检验方法的分类感官检验法理化检验法试用性检验法商品防伪技术鉴定3.1.1感官检验法感官检验又称为感官分析或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的感觉和实践经验,并借助一定的器具来测试评价商品质量的方法。感官检验简便易行,快速灵活,成本较低而且适用范围广。主要用于鉴定商品的外观质量,吃、穿、用商品都可以用,最多的是食品中的茶、烟、酒。优点:简单易行;迅速;花费少;不必用复杂的仪器、设备;许多感觉功能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缺点:鉴定结果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只能用比较性的语言来描述,难以用准确的数据表示。(1)视觉检验法。视觉检验是利用人的视觉器官来检验商品的外形、结构、颜色、光泽以及表面状态、疵点等质量特性。(2)嗅觉检验。嗅觉检验是通过人的嗅觉器官检验商品的气味,来评商品的质量。感官检验法分类:机器在进行视觉检验茶叶检验感官指标:具有茶类正常的商品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不得混有其他植物叶;不含有非茶类物质;无异味、无异臭、无霉变。嗅觉检验法辨别真假茶叶的方法:一看:真茶茶条较细,茶身较重实;假茶不呈条状,茶叶拙散,茶身轻,没有原茶固有的色泽。二闻:新茶闻时有很鲜的芳香;假茶只有一股青草味、异味。三烧:取少许茶叶用火点燃,真茶有馥郁的芳香味,假茶则无。四泡:真茶叶脉畅离,叶形边略呈锯齿状,背面有绒毛状白毫等,假茶没有这些特征。假茶:不呈条状、拙散、茶身轻、青草味、点后不芳香、无锯齿状、无白毫等。味觉检验法酒类的品评触觉检验法西瓜的挑选黄金的检验方法一、看颜色:黄金首饰纯度越高,色泽越深。二、掂重量:黄金饰品托在手中应有深坠之感,假金饰品则觉轻飘,此法不适用于镶嵌宝石的黄金饰品。三、看硬度:纯金柔软、硬度低,用指甲能划出浅痕,牙咬能留下牙印,成色高的黄金饰品比成色低的柔软,含铜越多越硬,纯金柔软容易折弯,纯度越低越不易折弯。四、听声音:成色在99%以上的真金往硬地上抛掷,会发出叭嗒声,有声无韵也无弹力。假的或成色低的黄金音脆而无沉闷感,一般发出“当当”响声,而且声有余音,落地后跳动剧烈。五、用火烧:用火将要鉴别的饰品烧红(不要使饰品熔化变形),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如表面仍呈原来黄金色泽则是纯金;如颜色变暗或不同程度变黑,则不是纯金。六、看标记:国产黄金饰品都是按国际标准提纯配制成的,并打上戳记,如“24K”标明“足赤”或“足金”;18K金,标明“18K”字样;成色低于10K者,按规定就不能打K金印号了。目前社会上不法分子常用制造假牌号、仿制戳记,用稀金、亚金,甚至黄铜冒充真金。检验方法检验内容内容判断原料的品鉴质实例视觉检验原料的形态、色泽、清洁程度判断原料的新鲜程度、成熟度及是否有不良改变新鲜的蔬菜茎叶挺直、脆嫩、饱满、表皮光滑、形状整齐、不新鲜的蔬菜干缩萎蔫、脱水变老嗅觉检验鉴别原料的气味判断原料的腐败变质核桃仁变质后产生哈喇味,西瓜变质带有馊味味觉检验检验原料的滋味判断原料品质的好坏、尤其是对调味品和水果新鲜柑橘柔嫩多汁,滋味酸甜可口,受冻变质的柑橘绵软浮水,口味苦涩听觉检验鉴别原料的振动声音判断原料内部结构的改变及品质根据手摇鸡蛋的声音,确定鸡蛋的品质好坏;检验西瓜的成熟度触觉检验检验原料的重量、弹性、硬度判断原料的质量根据鱼体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可以判断鱼是否新鲜表2—1食物原料感官检验表3.1.2理化检验法理化检验法主要用于检验商品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安全性、卫生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物理检验法(1)一般物理检验法。即通过各种量具、量仪、天平及专门仪器来测定商品的长度、细度、面积、体积、厚度、比重、粘度、渗水性、透气性等一般物理特性的方法。(2)光学检验法。光学检验法是通过各种光学仪器来检验商品品质的一种方法。(3)热学检验法。指利用热学仪器测定商品的热学特性的一种检验方法。(4)机械检验法。机械检验法是利用各种力学仪器测定商品机械性能的一种检验方法。(5)电学检验法。电学检验法是利用电学仪器测定商品电学特性的一种检验方法。(二)化学检验法化学检验法是利用化学试剂和各种仪器对商品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进而判断商品品质是否合格的检验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具体操作方法(三)生物学检验法生物学检验法是食品类、药类和日用工业品类商品质量检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学检验生物学检验法分类:(1)微生物学检验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培养法、分离法和形态观察法等,对商品中有害微生物存在与否及其存在的数量进行检验,并判断其是否超过允许限度的一种检验方法。(2)生理学检验法。生理学检验法是用来检验食品的可消化率、发热量及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以及食品和其他商品中某些成分的毒性等的一种检验方法。(四)商品防伪记号检验法防伪标志是近年来在国外开发出的新技术。我国第一代防伪标志技术已问世,它是由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研制的。目前有两种防伪技术名酒防伪技术CTSC防伪油墨纺织商品内在质量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纺织商品内在质量检验即为理化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声速模量、丝鸣等。物理量的测定机械性能检验热学性能检验光学性能检验电学性能检验声学性能测量(1)物理机械性能检验如纺织商品的长度、宽度、厚度、密度、质量、回潮率、线密度等如拉伸、压缩、弯曲、剪切、表面摩擦等;如保暖性、阻燃性、抗熔融性、耐热性等;如双折射、光泽、耐光性等;如比电阻、静电等;举例1:纺织商品理化检验(2)常规化学分析检验。包括定性分析检验和定量分析检验,如纤维鉴别和纤维含量测量,染料、浆料及助剂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分析、测定,耐酸、耐碱或耐其他化学药剂的性能.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等。(3)仪器分析检验。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及比色分析、电位分析、极谱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方法。(4)生物检验。如微生物检验、生理、生化检验等。举例2:样品的制备样品处理的目的:样品的处理食品的组成是复杂的,在分析过程中各成分之间常常产生干扰;或者被测物质含量甚微,难以检出,因此在测定前需进行样品处理,以消除干扰成分或进行分离、浓缩。样品处理过程中,既要排除干扰因素,又不能损失被测物质,而且使被测物质达到浓缩,以满足分析化验的要求,保证测定获得理想的结果,因此,样品处理在食品理化检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使被测成分转化为便于测定的状态;2.消除共存成分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和干扰;3.浓缩富集被测成分。样品保存的原则1.防止污染:根据分析的目的物不同,清洁的标准亦不相同,以不带入新的污染物质,不使食品成分增加或减少为依据。2.防止腐败变质:采取低温冷藏,是防止腐败变质的常规方法,以0~5℃为宜;尽量避免在样品中加入防腐剂;尽快进行分析前的样品制备和处理。3.稳定水分:保持食品样品中原有水分含量,防止蒸发损失和干食品的吸湿,密闭加封可防止样品中水分的变化,若食品样品含水量高,且分析项目多,可先测定其水分含量,而后烘干水分,保存干燥样品,可通过水分含量而折算出鲜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分析结果。4.固定待测成分:加入适宜的溶剂或稳定剂。样品保存的方法:净、密、冷、快数据处理与报告一、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通过测定工作获得一系列有关分析数据以后,需按以下原则记录、运算和处理。(一)记录食品理化检验中直接或间接测定的量均用有效数字表示,在测定值中只保留最后一位可疑数字,记录数据反映了检验测定量的可靠程度。有效数的位数与方法中测量仪器精度最低的有效数位数相同,并决定报告的测定值的有效数的位数。(1)可疑值:在实际分析测试中,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多次重复测定的数据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存在一定的离散性,并且常常出现一组测定值中某一两个测定值与其余的相比,明显的偏大或偏小,这样的值称为可疑值。(2)极值:虽然明显偏离其余测定值,但仍然是处于统计上所允许的合理误差范围之内,与其余的测定值属于同一总体,称为极值。极值是一个好值,这是必须保留。分析数据的取舍(3)异常值:可疑值与其余测定值并不属于同一总体,超出了统计学上的误差范围,称为异常值、界外值、坏值,应淘汰。对于可疑值,必须要弄清楚出现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实验技术上的失误引起的,不管这样的测定值是否是异常值都应该舍去。如果不是,则需要进行统计学的验证,是否是异常值,确定是则舍去。理化检验报告食品理化检验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写出检验报告,写检验报告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实事求是、真实无误2.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公正仲裁。3.认真负责签字盖章。3)生物学检验法。(1)微生物学检验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培养法、分离法和形态观察法等,对商品中有害微生物存在与否及其存在的数量进行检验,并判断其是否超过允许限度的一种检验方法。(2)生理学检验法。生理学检验法是用来检验食品的可消化率、发热量及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以及食品和其他商品中某些成分的毒性等的一种检验方法。试用性检验法是观察商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商品的性状及使用功能的变化,从中取得数据来判定商品质量的方法,一般常用于耐用消费品的检验上。试用性检验法通常有质量跟踪、销售部门调查、用户访问等方式。3.1.3试用性检验法本章思考题1.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是什么?2.样品采集与保存的原则是什么?3.样品处理的目的和有机物破坏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什么?4.干法灰化和湿法消化各有哪些优缺点?分别适用于哪些样品?5.对试剂、标准品和水质的要求是什么?
本文标题:第三章商品检验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8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