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法治精神是对法治共同价值的崇尚和信仰,现代法治精神主要指对法律平等、法律至上、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追求。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报告中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法治精神,报告中“法治”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读完报告全文,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法治精神在报告中几乎无处不在、贯彻始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见当今社会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大学生理当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要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大学生法律观念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想解决这问题,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其维权观念。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丰富和法律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法律意识。尽管大学开设了法律公共课,但是由于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末考中成绩合格。这将不利于学生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法制观念的校园氛围。校园可以开展广泛的法律活动,比如开展“学习十八大法治精神”的系列活动,或者将法学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全校推广,组织大学生前往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工作,开展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智力竞赛,辩论等。此外,还可以邀请资深法律工作者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座等等。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加深同学们对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对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大学生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制建设最终还是要服务到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识,并不是完全的法盲,对法律基本知识早已耳濡目染。当今大学生遇到侵犯个人权益时,大部分会选择回避、忍让,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没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价值,缺少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法的信任程度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需要学生本人、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标题: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49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