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窦娥冤关汉卿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等四种基本形式。元曲散曲杂剧套数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一宫调一曲子)(一宫调数曲子)元曲1、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也有由五折构成)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一、元杂剧的知识“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2、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即乐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押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3、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末、旦、净、丑四类。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元杂剧的角色4、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说白。正末唱的称为“末本戏”,正旦唱的称为“旦本戏”。《窦娥冤》是“末本”还是“旦本”?5、剧本构成:唱词、宾白、科范。(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杂剧四大悲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范相结合,整体鉴赏。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速读感知,整体把握】1、请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剧情梳理】楔子:蔡婆索债,以女抵债;留女赶考,悲剧开始。(序幕)第一折:索债遭劫,二张救婆;父子逼婚,窦娥不应。(开端)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发展)第三折:指斥天地,告别婆婆;三大誓愿,昭示清白。(高潮)尾声: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张驴儿,窦娥雪冤。本文名为“窦娥冤”,窦娥有何冤?造成“窦娥冤”的原因是什么?窦娥被诬杀人,无辜受屈,怕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官府偏听偏信,不作调查研究,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问成死罪,铸成冤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根据三个场面,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出监上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路遇婆婆——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法场发誓——窦娥发下三大誓愿。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也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反抗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何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表了了窦娥的善良。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善良的窦娥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第一桩: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性格:毫不屈服的性格第二桩: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性格:宁折不弯的性格第三桩:亢旱三年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性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不屈的窦娥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部分中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对天地的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她诉说冤屈的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从根本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感动天地鬼神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这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这也是本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一是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是表达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浪漫的手法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黑暗,官吏昏聩,贪赃枉法。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由此,本剧的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窦娥冤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指斥天地鸣冤叫屈后街相见诉说不幸怨气冲天冤情昭然怨悲恨人物形象分析1、窦娥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正直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2、蔡婆婆善良懦弱、逆来顺受、动摇不定(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拓展探讨: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讨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没有读懂原剧作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愿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这种想像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通过想像、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动地惊天怕硬欺软顺水推船前合后偃吞声忍气杳无音讯怨气冲天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古陌荒阡六出冰花葫芦提【熟语把握】黑白颠倒,善恶混淆;清白如玉,天理昭昭;含冤就死,心存不甘;冤情感天,冤狱重现;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盗跖颜渊: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愿世间再无窦娥冤!
本文标题:《窦娥冤》上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0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