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概述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1.1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例如公建住房、商业服务中心、公园等。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美国著名学者林奇(K.Lynch)在《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中,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态环境结合的角度指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1.2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学教授的巴奈特(J.Barnett)曾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像柯布西耶设想的那样将城市全部推翻然后重建,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他有一句名言:“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DesigningCitieswithoutDesigningBuildings)。曾主持费城和旧金山城市设计工作的埃德蒙·培根,在研究考察历史上著名城市的案例后认为,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为此他强调很多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评价(Appreciation)、表达(Presentation)和实现(Realization)3个城市设计的环节。中国学者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他认为城市设计包含着这样几个意义:一是离不开‘城市’(Urban),各种空间形体虽层次不同,但均属于城市。二是离不开‘设计’(Design),不是单项的设计,而是综合的设计,有主从、有重点、整体进行的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资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备注:以上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求必须把概念和内涵搞得清清楚楚,并使之具有明晰的逻辑结构关系;只要求有基本的理解,能够把城市设计看作是解决城市空间形态问题的一种途径,能够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从城市设计的综合层面出发考虑问题。2.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2.1城市设计的缘起城市设计与城市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随着人类最早的聚居点的建设而产生。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如古埃及许多城镇都是沿着河道发展起来的,并都建筑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这时的城镇已具备一些基本布局形态,如古埃及城镇多用矩形平面,美索不达米亚则为椭圆形等。这说明在那时初步的城市设计已经形成。这一时期的著名实例有:埃及的孟菲斯、卡洪、底比斯及印度的罗莫达亨等古城。2.2古希腊的城市设计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当属雅典及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当时雅典城宗教的圣地和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雅典卫城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处为130m。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时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它既考虑到置身其中的美,也考虑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所做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系统地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GridrionSystem),这种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它不仅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和实用标准的诞生,而且表明以往那种城市设计中运用的土地占卜巫术及神秘主义的思想已经被一种新的理性标准所取代。2.3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古罗马时期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主要包括四个要素: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与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古罗马城的平面布局划分,因循了古罗马人当时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城市的两条基线代表宇宙的轴线,基线划分成的四个部分代表宇宙的构成。古代东方城堡的结构原则,曾经成为罗马人城市设计的范本:正四方形平面,正南北走向,中心十字交叉的路口正对四面的街道和城门。他们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准则和社会标准,例如,主要城门及街道要对准帝王生日那天的日出方位,或避开敌人可能来犯的方向。这一时期的著名案例有罗马、庞贝等。另外,古罗马的广场也是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取得辉煌成就,如著名的罗曼努姆广场、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2.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古城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有“幸福之城”的美称,明确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天国的幻想和追求。它坐落在马尔马拉海的西岸,是一个海拔100m的丘陵地带,居高临下,城市四周有完善的水陆防御工事。市中心区由王宫、索菲亚教堂、奥古斯都广场和竞技场组成。其中索菲亚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高达60m的中心穹顶,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是该城市海面景观的重要地标。2.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中世纪城市是以一种“渐进主义”(Incremantalism)的方式自发成长起来的,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要塞型,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二是城堡型,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三是商业交通型,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而建立的城邦。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到14世纪,佛罗伦萨已有9万人口,市区早已越过阿诺河向四面放射,成为自由布局。威尼斯则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也是当时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港口。全城水网纵横,沿河布满了码头、仓库、客栈以及富商府邸。城市建筑群造型活泼,色彩艳丽,敞廊阳台,波光水色,构成世界上最美的水上街景。山城锡耶纳也是意大利著名的城市,市中心的坎波广场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广场上有一座显著的、处于中心位置的市政厅和高耸的钟楼,广场的建筑景观由这幢钟楼控制。锡耶纳的主要城市街道均在坎波广场上汇合,经过窄小的街道进入开阔的广场,使广场具有戏剧性的美学效果。直到今天,它仍是该市的一个巨大的生活起居室,自1656年以来,每年的7月2日和8月16日,坎波广场仍保留了传统的赛马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前往观光欣赏。法兰西著名古城巴黎则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罗马城堡建立在塞纳河渡口的一个小岛上,后来在河以南扩展了城市。1180年开始修建卢浮尔堡垒,1183年修建中央商场,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工程也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和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一时期的城镇形态总体上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形成的,没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概念,一般也没有按统一的设计意图建设。这些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特定的城市地貌地形、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从而形成各自的城市特性。同时,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环境特色,以城市主色调为例,就有红色的锡耶纳、黑白色的热那亚、灰色的巴黎、色彩多变的佛罗伦萨和金色的威尼斯等。中世纪的意识形态是黑暗的,但其城市设计在西方城市建设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世学者瞩目。中世纪城市广场设计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从功能上讲,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从规划设计方面看,中世纪城市广场大多具有较好的围合性,广场平面并不刻意追求对称规则,纪念物布置、广场格局及场地铺面均具特色,而周边的建筑一般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合尺度的连续性。著名实例有: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锡耶纳的坎波广场、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2.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文艺复兴推动了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并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形态是可以用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的。这一时期的阿尔伯蒂是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者之一,他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其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注重实际与合乎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家认为城市与要塞是结合在一起的,筑城主张归纳为两点:一是便利,二是美观。该思想理论继续发展到16世纪,出现了巴洛克风格(Baroque)。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系列景观,在一些实际的案例中,多采取环形加放射的城市道路格局。18世纪法国拿破仑时期实施的,由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设计、德国卡斯鲁尔规划以及后来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规划设计,都与该设计指导思想密切相关。2.7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为政治服务的《营国制度》,这种反映尊卑、上下、秩序和大一统思想的理想城市模式,深深影响着以后历代的城市设计实践,特别是都、州和府城设计建设,著名的实例有北京、西安、开封等城市。北京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公元12世纪,金人把这里建设成“金中都”,使北京成为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元大都北京的位置由原来的地址向东北迁移,皇宫围绕北海和中海布置,城市则围绕皇宫布局成一个正方形。公元14世纪,朱元璋“缩城北五里”,建筑了今天的北城墙;15世纪明成组迁都北京后,又将南面城墙向南扩展,由长安街移到今天的位置,经过这两次建设,北京城向南移动了四分之一。同时,还将原南北中轴线向东移动了约150m,正阳门、钟鼓楼也随之迁移,这样,从正阳门到钟鼓楼的中轴线便彻底贯通。这一扩建从根本上奠定了北京其后数百年发展的基础。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城市整体布局结构未做根本变更。从今天看,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km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一根长达7.8km,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雄伟的正阳门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往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我国古代也有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却更多地结合了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南京就是一例。南京山环水绕,自然景观与其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明代南京城建设实施的城市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与山水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城墙依山傍水曲折穿行,城内街道呈不规则状,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都市布局。3.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3.1西方近现代的城市设计启蒙时代提出的一些理想城市方案、19世纪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设计、美国的格网城市、“花园城”理论及其实践、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等,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念中对理想城镇模式的追求。上述主张认为,城市发展只要有一套良好的总体物质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案,其他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避免。但许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种设计的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教案资料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