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皮肤病的病因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第一节内因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四、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风、寒、湿、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则可产生寒凝气滞,使皮肤发生青紫斑块,或溃烂久不收口。又如心血不足,血虚风燥亦可引起皮肤瘙痒等。第二节外因外因虽多,但集中表现六淫邪气,疫疠触犯禁忌等方面,此外金、刀、虫、兽所伤,水火烫伤等均属外因。(一)六淫致病风、寒、暑、泪、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称为六气。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出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而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的不同。人类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然界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并对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致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或六邪,或称六淫邪气。因此,六淫在习惯上是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幸。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暑(火)病,居住潮湿易感受湿邪等。六淫邪气既可单纯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以二种或三种邪气同时浸犯机体而发病。如:风寒隐疹,湿热薰蒸皮肤,风寒湿合而成痹等。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不仅常互相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风寒不解可以化热化火,暑湿久羁可以化燥伤阴等。兹分别述于后:1、风外风是指自然界风的影响而导致的病症,它多见于春季,但四季均可发病。且燥、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之类。所以风邪实为外感疾病之先导。(1)风邪的性质和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属阳邪。由于风性向上,向外具有阳性散发的作用,所么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②风性善行数变,风性善行,是指风病的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动无常的症状。如常见的尊麻疹,祖国医学风疹块,是上下左右走窜不定的,这属风邪偏胜的表现,可以遍身搔痒,起风团,散漫无定处,此起彼伏,这就是风善行数变的一个具体表现。(2)常见的风症;①外风:风邪侵袭人体,其主要见症是发热、恶风、汗出,脉象浮缓或并见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前者是风邪袭表,后者是风邪犯肺,由于肺主皮毛,因此,风邪袭表,往往与风邪犯肺的症状同时并见。在皮肤病中一些疹痒性、脱屑性皮肤病常与外风有关。总之,风邪侵犯皮肤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消失快、病程短2、风性善行走窜,故其症状常表现游走不定。3、风性轻场,多侵及体表及头面。4、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5、风性疏泄,侵袭人体,肌腠开泄,故可有怕风的症状。2.寒寒是冬季的主气,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即由外界寒邪侵袭而发生的病变。内寒是机体的机能衰退,阳气不足的反映,虽然外寒与内寒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如阳虚内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机体,常损伤人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这里只谈外寒。(1)寒邪的性质和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中里,直伤脾胃或肺肾之阳,以致不能发挥温养肢体,腐熟水谷蒸化水液的作用,便会出现肢冷、身寒、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吐清水、痰涎稀薄等症。②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的意思。故寒邪可使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流行,往往发生疼痛,硬结等。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则气收”气收也就是气机闭塞,寒客血脉,使血脉收缩、凝涩,可见肢冷、落痛、脉紧甚溃烂久不收口等症。(2)常见的外寒证:外感寒邪:寒邪束表,卫阳不得宣发,所以发热,恶寒无汗,“肺合皮毛”,寒邪内合于肺,肺气宣降失调,则鼻塞咳嗽、喘息,随之而作。塞邪滞于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常见肢节痛、皮肤冷硬硬结等症。寒伤脾胃: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凉,寒邪损伤脾胃阳气,致升降失调,不能运化腐熟水谷,除见肠鸣,院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症外,并可见皮肤于燥粗糙,脱屑等现象。3.暑暑是夏天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病独见于夏令。(1)暑邪的性质和特点:①署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令自然界炎热之气,所以属于阳邪。正因为它是炎热之气,故感暑而病者,就可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火热症状。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肌腠开而多汗,因暑而多汗,本是机体适应外界高温环境的生理现象,但开泄太过津伤则见口渴喜饮,心烦胸闷,小便短赤等症状。不仅伤津,而且伤气,可么出现突然晕厥。③暑多挟湿,暑夏季节,尤其是长夏,在气候炎热的同时,雨量也较多,因热的蒸发,气候常较潮湿。所以在感受暑热的同时,常兼感湿邪,因而有“暑多挟湿’的说法。暑邪挟湿,除暑的主症外,还可见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痞呕恶、大便溏小便少、脉濡、苔腻等“湿”的症状,暑湿郁于皮肤可生疮、疖、膝疮病等症。2)常见的暑症:①伤暑:是伤于夏季暑热的病症,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气少、倦怠无力,脉虚数等。②中暑:有轻重之分,轻症只有头晕、恶心……等症状。重症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渴、冷汗不止,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症。③暑湿症:主症是身热不解,午后为甚,并有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大便溏、小便黄、脉儒、苔黄腻等。④皮肤疮疖、湿烂、缠绵不愈。4。湿湿也有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外湿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时期湿气最盛,所以长夏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有关。如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受到障碍,蓄积停滞而成。所以《素问》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皮肤可有肥厚、肿胀、水疱、糜烂等如湿疹、天疱疮等。(1)湿邪的性质和特点:①湿性重浊,重即沉重。凡湿邪发病,常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如头部有湿x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若湿留关节,则疼痛滞着不移,肢体沉重难举。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小便混浊,大便消泄,痢下胀垢,妇女赤白带下,以及疮疡疱疹,破流脓水等,均属于湿浊的病变。②湿性粘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症状,表现为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攫不杨等,一是指病变过程长,多缠绵难愈者,如湿疹、臁疮等病。③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因为湿与水同类,且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所以湿邪的性质属阴,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于脾,所以脾的阳气不足,常是导致水湿停聚的主要原因。但反过来说,由于湿为阴邪,又能耗伤脾的阳气,所以有“湿困脾”“脾恶湿”之说,脾阳既为湿邪所困或耗伤,更会使水湿不运,溢于皮肤而为肿胀或湿烂中,在肠胃而为泄泻,更因湿邪重浊并有粘滞不畅等特点,加以脾阳受遏,不能运行,所以在湿病的证候中,往往出现胸闷、胀或脱满痞闷等症(气机不畅所致)。(2)常见的湿病:①外湿:外湿:又叫表湿,其症见恶寒、发热,虽汗出而不退,头身酸重、胸闷,口不渴,皮肤水疱湿烂,舌苔`薄白而滑,脉濡而缓。湿痹:亦称“着痹”为痹症中以湿邪为主的疾病,其症为肢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痛有定处,肌肤麻木,皮肤出现结节、硬结、红斑等。②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所引起,临床表现一般都有小便不利、苔腻、脉濡等症,若湿在上焦,可见胸隔满闷,如阻遏清阳,可见头目眩晕,若湿阻中焦,可见院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口粘或甜,便溏下利,四肢沉重或湿注下焦,可见足肿,小便淋浊,妇女带下等症。湿阻皮肤,可见皮肤肥厚疾痒、抓流津水或起水疱等症。5,燥燥是秋季的主气,人感外界燥邪发病,则属外燥症。因它多见于秋令,故又称“秋燥”,燥邪多从口鼻而人,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外燥症有温凉之分。初秋尚热,秋阳暴烈,故易成温燥,而深秋即凉,则易成凉燥。内燥与外燥不同,它是属于机体津血内亏所表现的症候。在皮肤上可表现有干燥、脱屑、痰痒、皮肤皱裂等。(])燥邪的性质和特点:燥邪其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伤人或伤津化燥,均以津液亏耗的证候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口鼻干燥、皮肤干枯皱裂,毛发不荣,人便干结,小便短少,干咳少痰或无痰,苔燥,脉细等。(2)常见的燥病:①凉燥是属燥而偏寒的。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皮肤干燥、脱皮、裂口等。②温燥是属燥而偏热的,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或痰粘,量少咳而不爽,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质光红等症。皮肤亦可出红斑肿胀。6.火火与热常互称,火证常见热象,但火与热又有些不同,火多由内生,火的热象较热更为明显,且多表现为“炎上”的特点。火病的发生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化热、化火而成,或由于脏腑机能失调和情志过激所变化而生,所以有“万气皆能化火”与“五志皆能化火”之说。如临床上遇到肝火、胆火、心火等。常因情志变化,气机壅塞不通,郁积而成。因此火邪虽属六淫之邪,但在临床_除了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时,多由其他外邪或内脏某些因素转化而来,不可不予重视。(1)火的性质和特点:①火为热之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甚,其证可见发热、恶热、烦躁不安,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尿赤,脉数或咽喉红肿热痛等症状。由于火有炎上的性质,所以临床有心火上炎、口舌糜烂;胃火上攻,牙想肿痛、肝火上冲。目赤肿痛等症状。皮肤_上可
本文标题: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