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一章总论P3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P3-4X线检查具有:①操作简便;②检查速度快;③经济的特点。缺点是:①影像有组织结构重叠。②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易分辨。③造影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④有辐射损伤。分为:1.普通X线检查:①透视:具有优点:①简便,可立即得到结果。②可多方向、多角度观察和动态观察。③可选择最佳角度摄影。④增强透视可观察微小病变。缺点是:影像细节显示不清晰,荧光屏不能永久记录。②普通X线摄影:优点:①影像空间分辨率高,细节清晰。②比荧光屏更易显示较小部位。③可做永久记录。④接受辐射较少。③软X射线:用40KV以下管电压,常用钼靶X线机。多用于乳腺摄影,也用于喉侧位。2.数字X线成像检查:①CR:计算机X线摄影,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②DR:数字X线摄影,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优点:①清晰度高。②噪声少。③检查快。④后处理改善细节显示。⑥可根据观察者视觉特性处理影像。3.造影检查:略。第二节CT检查技术P4-6即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X线比较,有以下优点;①横断成像,图像清晰无重叠。②空间分辨率较X线低,但密度分辨率高,病变检出率高。与MRI比较:①成像快。②对骨骼和钙化显示较清晰。③对冠状动脉及病变显示较优。④可检查体内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且价格低廉。第三节MRI检查技术P6-7即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①无辐射。②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③多方位成像。④多参数成像。⑤除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生化成分等方面的研究。MRI对诊断脑瘤、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和脑白质病、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等具有很高价值。是颅颈交界区、颅底、颅后窝及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缺点:①危重病人和体内铁磁病人检查受限。②钙化,肺、致密骨细节显示不佳。③时间长。第四节DSA检查技术P7-8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技术结合的产物。优点为:①密度分辨率高,成像快,时间分辨率高。②减去背景,只显示造影部分。③血管路径功能可指导插管。④能做动态研究。缺点:①静脉DSA,特别是外周静脉DSA减影图像分辨力低,血管模糊且重叠,易产生运动伪影。②有创伤。③辐射剂量大,对比剂可能有不良反应。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P15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P15-23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照片密度是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影像灰度是指:显示器上显示的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亮暗)程度。适合人眼的X线照片密度范围在0.25—2.0,最适密度值是1.0左右,最适宜医生识别的密度值在0.7—1.5。适于人眼观片的观片灯的照度为5000lx。2(一)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①管电压值:管电压的n次方与照片密度成正比。②管电流量:照射量(即mAs)与照片密度成正比。③摄影距离: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X线强度下降,照片密度减低。④探测器:CR的IP,DR的FPD,其增感率和胶片感光度与照片密度成正比例关系。⑤图像处理参数:调节参数,照片密度、特征、显示改变。(二)影像对比度:(1)X线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是基本要素之一。人体主要用气体、脂肪、肌肉和骨骼四种物质对比度表示。X线对比度受吸收系数和物体厚度、密度影响。(2)胶片对比度是指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管电压增加,对比度下降,影像包含的层次增加。(3)光学(照片)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两处的密度之差,照片影像由无数对比度构成。影响因素有:①X线质由管电压控制。管电压升高,影像对比度下降。其中:软组织摄影25—40kV;普通摄影:40—100kV;高千伏:>120kV。②X线量:X线量增加,照片对比度降低。③胶片γ值:用γ值大的胶片比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④灰雾:管电压越高,产生的散射线越多;保存越久,灰雾越多;处理不当会产生灰雾。(三)照射野与散射线:照射野是指通过X线窗口的X线束入射与被检体的曝光面。照射野越大,散射线越多。照射野小于2cm×2cm时,散射线很少产生。散射线主要由康普顿效应产生。散射线随X线波长变短而增加;被照体体积越大,散射线越多;原子序数较高或密度较大,散射线也多;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散射线越多。第二节X线摄影基础知识P23-28(一)影像学基准线1.听眶线: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成12—15°。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25°。4.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10°。还有瞳间线和眶下线。(二)体表解剖标志(1)颈部①舌骨:颈中线最上方,平对第4颈椎。②甲状软骨:成人男性上缘平对第5颈椎。③环状软骨: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点,平对第6颈椎。(2)胸部①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后方为气管分叉,平对第4、5胸椎。②胸骨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剑胸关节平对第9胸椎,是胸膜正中线的分界,也是心下缘膈肌和肝上面的前分界线。③乳头:男性平对第4肋和第7、8胸椎。④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胸椎。(3)腹部脐:约为第3、4腰椎之间。(4)呼气与吸气①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②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隔上肋骨。③深呼气后屏气:用于腹部或膈下肋骨位置的摄影。(5)焦片距:胸部为180cm,心脏为200cm,其他部位为90—100cm。3第三节普通X线检查技术P28—38一、普通X线摄影P29—37(一)骨骼1、头颅(1)头颅后前位体位:取俯卧位。摆位:中心线对枕外隆凸。头正中面和眶耳线与探测器垂直。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20°并经鼻根投照,可获20°前后位。(2)头颅侧位体位:取俯卧位。摆位:中心线对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头部侧转,矢状面平行台面,瞳间线垂直台面。(3)鼻窦瓦氏位体位:取坐立位。摆位:中心线从头顶部射入,经鼻尖垂直射出。被检者坐于检查台一端,鼻尖放置于探测器中心,头后仰,使听眦线与探测器呈37°角。(4)下颌骨前后位体位:取站立位或俯卧位。摆位:中心线对嘴唇,头颅呈前后位,前额和鼻尖靠探测器,嘴唇对探测器中心。(5)下颌骨侧位体位:坐立于检查台一端。摆位: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0°,对准对侧下颌角下方约5cm处。头部摆成侧位。2、脊柱(1)第1、2颈椎前后位体位:中心线对准上下门齿中点。头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下颌抬起使听鼻线垂直台面,尽量张口。(2)第3—7颈椎前后位体位:取站立前后位。摆位: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对准甲状软骨下方。下颌抬起,下颌骨下缘与地面平行。(3)颈椎侧位体位:取站立右或左侧位。摆位: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水平。颈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头后仰,听鼻线平行地面。(4)胸椎前后位体位:取仰卧位。摆位:中心线对准胸骨上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5)胸椎侧位体位:取仰卧位。摆位:中心线对准第6或7胸椎棘突前5cm。脊椎长轴与台面平行,短轴对肩胛下角。(6)腰椎前后位体位:取仰卧位。摆位:中心线对脐上3cm处(即肋弓下缘)。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双膝靠拢。(7)腰椎侧位体位:侧卧位。摆位:中心线对第3腰椎棘突前约8cm处。4(8)骶骨、尾骨侧位体位:取侧卧位。摆位: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cm处。背部平面与台面垂直,骶骨、尾骨对台面中线。(9)骶髂关节前后斜位体位:取仰卧位。摆位: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25°,对准耻骨联合上缘水平。被检者一侧的臀部抬高,身体冠状位面与台面成25—30°,被检者髂前上棘内2.5cm处对台面中线。(10)骨盆前后位体位:取仰卧位。摆位:中心线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处。3、四肢摄片距75cm—100cm。(1)手掌体位:取坐立位。①后前位:中心线对第3掌骨头。掌面靠探测器。②后前斜位:中心线对第3掌骨头。手指自然弯曲,手掌面与探测器成45°角。(2)腕关节体位:取坐位。①后前位:中心线对尺桡茎突连线中点。掌面靠探测器,手与前臂呈一条直线。②侧位:中心线对桡骨茎突。手掌面后倾10°,第五掌骨靠探测器,探测板与肩部等高。(3)尺、桡骨体位:取坐立位。①前后位:中心线对前臂前面。手掌面向上,肘关节、腕关节伸直。②侧位:中心线对前臂侧面中点。手掌摆成侧位,前臂尺侧紧靠探测器,桡侧向上,肘关节屈曲90°。(4)肘关节体位:取坐立位。①前后位:中心线对肘关节中心。前臂伸直,手掌向上。②侧位:中心线对肱骨外侧踝。手掌呈侧位向被检者,肘部弯曲90°。(5)肱骨体位:取仰卧位,外科颈骨折时取站立位。①前后位:中心线对肱骨中点。手臂伸直,手掌向上。②侧位:中心线对肱骨中点。肘关节弯曲90°,前臂内旋呈侧位姿势。(3)肩关节体位:中心线对准喙突水平射入。呈前后位站立于胸片架前方,肩部紧靠胸片架,手臂伸直,手掌向前,肩胛骨喙突对准胸片架中线。(4)锁骨体位:中心线对肩胛骨上角水平射入。取后前站立位,锁骨中点对胸片架中线并与之紧靠,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轴位是倾斜5—10°。(5)足部体位:取坐位。①前后位:中心线向足跟侧倾斜15°,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足底紧靠探测器。②内斜位: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下肢向内侧倾斜45°,足外侧离开探测器。5(6)踝关节①前后位:足尖向前,中心线对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处。取仰卧位,下肢内旋,使第4趾与足跟连线与台面垂直。②外侧位:中心线对内踝上1cm处。取侧卧位,踝关节紧靠探测器,足跟摆平成侧位。(7)胫、腓骨①前后位:中心线对小腿中点。下肢摆成仰卧前后位,稍内旋与踝关节前后位相同。②外侧位:中心线对小腿中点。小腿外缘紧靠探测器摆成侧位。(8)膝关节①前后位:中心线对髌骨下缘。取仰卧位,下肢与踝关节前后位相同。②外侧位:中心线对关节间隙。取侧卧位,膝关节外侧靠探测器,膝关节屈曲30—40°。(9)股骨①前后位:中心线对大腿中点。取仰卧位,下肢伸直。②侧位:中心线对大腿中点。取侧卧位,被检侧靠探测器,髋部伸直,对侧膝关节弯曲,足放于前面。(10)髋关节体位:中心线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2.5cm。取仰卧位,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双下肢伸直并内旋,足跟分开,第1趾靠拢。(二)胸部注意事项:①深吸气后屏气曝光。②焦片距180cm和短时间1/20秒。③后前位和左侧位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最佳位置。(1)胸部后前位体位:中心线对第4胸椎水平射入。呈后前位,前胸紧靠探测器,双上肢内旋,手臂分别放在臀上方,两肘尽量内收、两肩放平,使锁骨呈水平位。(2)胸部侧位体位:中心线对第4胸椎平面的侧胸壁中点。取左或右侧立位,侧胸紧靠探测器,两臂高举交叉于头。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3)心脏和大血管右前斜位(第1斜位)体位: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取立位,从后前位向左旋转40—60°,右前胸壁紧靠探测器,同时服钡。用以观察食管与心脏后缘情况。(4)心脏和大血管左前斜位(第2斜位)体位: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取立位,从后前位向右旋转55—65°,左前胸壁紧靠探测器。用以观察心脏各房室及主动脉弓的全貌。(三)腹部注意事项:①摄片前应清除肠内容物。②曝光时屏气。③必要时检查当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药物。④摄片前可先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影响诊断的影像。(1)腹部前后位:中心线对脐。取仰卧位。(2)尿路前后位:中心线对准探测器中心。取仰卧位,胶片上缘应超过胸骨剑突约3cm,下缘尽量包括全部外生殖器。(四)CR参数选择与影像效果P40CR系统通过协调曲线类型(GT)、旋转量(GA)、旋转中心(GC)、移动量(GS)来控制。①GT:是类似于屏—片系统的特性曲线。②GA:用于改变影响对比度。GA越大,对比度越高。GA总围绕GC进行调节。③GC:表示GA围绕旋转点的密度值,选择GC值是为清晰显示感
本文标题:影像检查技术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