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古,指远古时代。真,真气,亦称元气。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元气本源于先天,所以叫“天真”,亦即先天真元之气。古人认为远古时代的人,通过养生的方法,保养天真,就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所以篇名“上古天真一沦”。正如吴昆说:“此篇言保合天真,则能长有天命,乃上医治未病焉。”本篇阐发了先天真气的生理功能以.及保养先天真气的重要意义。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节气。调,调摄、协调的意思。神,指人的精神意志。四时节气的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所以吴毙说:四气调神,“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故篇名“四气调神”。本篇的中心内容,是从从四时阴阳则苛疾不起,逆四时阴阳则灾害从生的“从”和“逆,”两方面阐明人体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养五脏的神志,才能使身体健康,“生气不竭”。所以本篇是《内经》中阐发“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以及摄生防病的主要篇章之一。天年本篇主要讨论寿夭问题,系统地叙述了人的发育、生长、衰老、死亡整个过程,由十多的“五脏始定”,到百岁的“五脏皆虚”,扼要说明脏腑强弱与气血盛衰,是寿夭的关键所在,因此“五脏坚固,血脉和调”才能健康永寿。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正如马莳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本篇的主要内容,除了阐明阴阳的基本概念外,还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以及情志活动等,与自然界多种事物和现象,以五行归类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借以阐明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问题,突出了中医学的理论特点。由于本篇内容广泛,既有天地,四时、寒热等自然现象,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又以五行的理论阐明了人体和自然界的联系,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较为完整的一篇,因而称之为“大论”。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离,分也;合,集也,并也。张介宾说:“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本篇主要内容,阐明了自然界的阴阳虽变化万千,但总归于一阴一阳的道理,并推论到人身经络.虽有太,少、阳明、厥阴之离,但合之总属于一阴一阳之所化。正如高世栻说;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于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故篇名“阴阳离合论”。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六,指六气;微,是精微。六微旨,就是六气精微耍旨的意思,正如吴崑说:“篇内所言,皆六气精微之旨也。”本篇论述了天道六六之节,上应天气,下应地理,以及六气主岁、主时和客主之气的加临。所以张志聪说:“此篇分论六节应天,六节应地,主岁主时及加临之六气,故曰:“六微旨大论。”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灵兰,即灵台兰室,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秘典,即秘藏之典籍。高世拭说:“帝以岐伯之言,藏灵兰之室,为秘室之典章。”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着重指出人体的整体活动,是以心主神明为之主宰。这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也是祖国医学关于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次也,度也。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之数六十,故称六节。高世栻说:“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藏,藏也。指藏于内的脏器。“象”,征象、形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所以叫“藏象”。本篇内容,首论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气、候、时、岁的建立,以及五气更立,各有所胜并可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继而又讨论了十二脏腑的功能,及其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说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因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所以篇名叫“六节藏象”。正如马莳说:“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五藏生成篇第十本篇根据“天主生,地主成,五藏之色征于外,天气之所主也;五藏之脉行于内,地气之所主也。色者气所附,脉者味所归(高世拭)”,的理论,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藏、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因相成的关系。正如昊崑说:“五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所以篇名“五藏生成”。至于本篇之所以称篇不称论,新校正说:“盖此篇直记五藏生成之事,而无问答论议之辞,故不云论。后不言论者,义皆仿此。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本篇论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区别;讨论了“寸口”脉能主五脏的道理。由于本篇专以“藏泻”论脏腑,故其论述的方法,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藏生成篇》等均有不同,所以叫“五藏别论”正如吴崑所说:“五藏别有所论,不在常谭之例也。”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本篇首先讨论了惊、恐、恚、劳,劳逸、过用等原因,致使经脉失其常度、五脏功能紊乱的喘、汗等病变;继而通过对饮食入胃后,在人体输布过程的论述,阐明经脉的作用及诊寸曰“以决死生”的道理,并简略论及三阴、三阳脉气独至的病变、脉象和治法。因为本篇所论经脉,不全循经脉的常路,所以篇名“经脉别论”。正如马莳说;“内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脉,各有分别,故名篇。”吴昆也说:“言经脉别有所论,出于常谈之外也。”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脾脏胃腑,表里相合,为人体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其后天营养来源,均本于此,故立本篇以阐述二经的表里关系。文中先论阴阳异位、异病,继而阐述脾主四肢、旺于四时之理。正如高世栻说;“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藉脾气运行充于腑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脉度第十七经脉分布于头身四肢,既是纵横交又相互衔接的,而又各有其起讫点和循行径路,因此,手足六阴六阳与任、督脉等二十八脉,都有一定的长度,其中以足之六阳经为最长,手之六阴经为最短,合计总长十六丈二尺。因篇中重在具体说明经脉的长度,即以《脉度》名篇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本篇主要讨论了邪气侵入人体,在不同的部位上,能引起各种不同的病证,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从而达到祛除外邪的目的。故以《邪客》名篇。本神第八“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广义的神,还包括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在内。本篇对于精神活动的产生变化、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等等,都一一作了阐述,特别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点,故以《本神》名篇。营卫生会第十八.营卫来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分为两条径路:清纯的为营气,行于脉中;强悍的为卫气,行于脉外。一昼夜之间,两者各行于阳二十五周次,行于阴亦二十五周次,当黎明与日落的时候,交相出入,至半夜大会于手太阴。由于本篇主要论述营卫的生成和会合,故命名《营卫生会》。决气第三十“决”是分析、辨别的意思。篇内以“一气”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并从它们各别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征上进行了论,故以篇名《决气》。本脏本篇首先论述了脏腑、经脉、志意、魂魄的功能,而病变的发生,主要则在千脏腑。五脏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颇之不同,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曲直缓急之各异,脏腑不同,病变则异,这是古人进行类比观察脏腑所得的结论。至于篇中所述及的肺和肩膺胸喉的关系,肝和胁的关系,脾和唇的关系,肾和耳的关系,以及皮和肺、大肠的关系,脉和心、小肠的关系,肉和脾胃的关系,爪、筋和肝胆的关系,膝理毫毛和三焦毫毛的关系,这些理论,一直到现在,仍在临证诊断和治疗上,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痈疽第八十一本篇阐述了痈疽的病因和病机,以及上自头部,下至足部各种痈疽的症治及预后。最后说明痈与疽的鉴别等。以本篇内容是专论痈疽的,故以《痈疽》名篇。’经脉第十.本篇详细叙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发病证候及治疗原则,并分别说明十五络脉的循行和病候,五阴经气绝所出现的特征和预后。因篇中重点是论述十二经脉,篇首即着重指出经脉在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称为《经脉》。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本篇论述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原因不外风、雨、清、湿、寒、暑,以及喜怒等因素。并以开首有“百病之始生也”之语,故以《百病始生》名篇。生气通天论生气,即人体的阳气。姚止庵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天,指自然界。通,相应、贯通的意思。因为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气相应贯通的理论,所以篇名叫“生气通天论”。正如吴崑说:“凡人有生,受气于天,一呼一吸,与阴阳运气相互流贯,故云生气通天也”。篇中根据气通乎天,味本于地的理论,从气和味两方面论证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以阴阳的理论,从生理、病理两方面阐明人体阳气通乎天的道理,并列举了多种阳气失常后的病变,说明阳气的重要作用。继而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阐发了阳气与阴精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论点。最后以“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闸明五味对阴精的重要作用。所以吴崑又说:“此篇首言气,末言味,气王外,味王内,气以通天,养阳也,味本乎地,养阴也,人之生气,通于天地,本于阴阳,于此见之矣”。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本篇主要论述四时五脏的平脉,太过和不及的病脉,以及真脏脉之脉象;阐述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色脉相参辨别疾病的难治与易治,以及五脏虚实之证的生死问题。由于这些都是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因而文章说应把它刻写到玉版上,以示珍重,故篇名“玉机真藏论”。正如姚止庵所说;“名篇之义,单揭真藏,盖真藏之脉,以别死生,医家要务。玉机云者,即金匮名篇之义,皆珍重之辞也。”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本篇讨论了由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阐述问诊、望诊、切诊在临证时的具体应用。此外还对怒、音、悲、恐、寒、热、惊、劳、思等九气为病的症状和病理进行了讨论。至于篇名“举痛”之义,一说“举”,辨议之言也。如孙诒让《札迻》云:“此篇辨议诸痛,故以举痛为名。”一说作例举解,如姚止庵说。“痛各不同,故帝问其目,而伯举以相对。”然新校正云:“按本篇乃黄帝同五藏卒痛之疾,疑‘举’乃‘卒’字之误也。吴昆从其说,直将本篇改名“卒痛论”。并释之云:“卒痛者,卒然而痛也。旧作‘举’,误之矣。作卒痛与文义甚切,可从。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调,协调,调整的意思。经,指经脉。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所以脏腑肢节病变,必随经脉气血虚实阴阳而调之,故名“调经论”。正如高世栻说,“经,经脉也。十二经脉,内通五藏六府,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是谓调经论也。”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本篇着重论述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其主要内容为六气、司天、在泉、胜气、复气、主气、客气为病的病证,及其相应的治疗原则、用药规律、制方方法等。由于篇内所论述的内容至尚、至真、至为纲要,故名“至真要大论。”正如吴崑云:“道无尚谓之至,理无妄谓之真.提其纲谓之要。”口问第二十八题解本篇主要论述十二种奇邪上走孔窍所致十二种病证的病机和治法。这些内容,在古医经上没有记载,是岐伯在与先师的问答中,从先师口授而得来的一些医学知识,所以本篇名为《口问》。五变第四十六题解本篇主要讨论疾病和体质的关系。文中列举了风、痹、消瘅、寒热、积聚五种病证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及其发病机制,并以刀斧伐木的五种变化情况作比喻,来说明内因、外因之间的关系。篇末有“五变之纪”为结束语,实即以“五变”作为论述的纲要,故以《五变》名篇。热论篇第三十一本篇讨论了热病的成因、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以及预后和禁忌等。由于“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所以篇名“热论”。正如张志聪所说:“此论热病,故篇名曰《热论》”。评热病论第三十三评,议也,平也。吴崑说:“详论谓之评,又言得其平也”。本篇评议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并着重阐明了“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所以篇名“评热病论”。姚止庵说:“评热者,谓四时之病皆本于热而评论之。”咳论篇第三十八咳,即咳嗽。吴昆说:“有声之谓咳,连声之谓嗽,不言嗽者,省文也。”本篇讨论了咳嗽的成因、分类、症状、病理传变,阐
本文标题:内经释篇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3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