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习课件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忧国忧民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唐朝诗人,又称杜少陵、杜工部;主要著作:《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被称为“史诗”其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文体知识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时代背景“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①高者挂罥长林梢()②下者飘转沉塘坳()③秋天漠漠向昏黑()④自经丧乱少睡眠()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挂着,挂住水边低地阴沉迷蒙的样子战乱,指安史之乱遮盖,掩护贫寒的士人解释词语: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从战乱爆发以来我就很少睡得安稳,漫漫长夜,如何捱到天亮!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描绘了哪几幅图画?2、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长夜沾湿图祈求广厦图焦灼苦痛无可奈何忧思难眠忧国忧民寓情于事直接抒情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为什么用“老”字?“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许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这样,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辛遭遇的痛苦,更表现了他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5、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思想。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1、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4、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飞”——“洒”——“挂”——“飘转”——“沉”)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课堂练习一、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杜甫名句填空1、会当凌绝顶,()。•2、烽火连三月,()。•3、窗含西岭千秋雪,()。•4、读书破万卷,()。•5、朱门酒肉臭,()。•6、出师未捷身先死,()。课堂练习一览众山小家书抵万金门泊东吴万里船下笔如有神路有冻死骨长使英雄泪满襟拓展延伸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在剑南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国家可以重新安定,人民可过安定生活,自己可以携眷还乡,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拓展延伸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本文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5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