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从战争中看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与假人道主义
从战争中看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与假人道主义摘要:美国人的信条是:尽可能不欠别人,也不让别人欠他们;在交友上,他们喜欢掌握主动权。从美国人的信条里可以透露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就是这个人主义导致了整个国家都形成了一种自我意识,从而衍生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这也就是美国文化最直接,最深层的表现——个人主义,霸权主义。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主义正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宽广的文化包容姿态,造就了一群自立乐观务实的人民,尤其在外国人眼里,那里是自由民主的天堂。历史的车轮让这样的民族发展壮大,从19世纪的创新,勤劳到之后的功利主义,纯粹工具主义,自负观念,再接着一种天赋的优越感、使命感,使得美国人眼中容不得他人,它物,只有自己。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做自助者天助,英语原文是: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美国文化中,与“自我”(self,ego)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因而,美语中自然就出现了许多表达自我意识(theconsciousnessofself)的词语。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的),egotrip(追名逐利;自我表现)等。美语中有大量的词项(lexicalterm)表达与自我价值、自身利益、个人自由、自我支配和自我约束相关的观念,这正是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美国电影充斥着全球电影市场。那么,在美国电影,尤其是战争电影中,好莱坞大师们是怎么表现其独特的美国文化的呢?在人道主义,霸权主义之间,他们作何取舍?在表现其文化时,又是怎么克服个人主义,已达到表现其人道主义一面的呢?下面我就我看过的一些美国战争电影做一些剖析。个人主义和反战思想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战争电影的主题,尽管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美国国内一直信奉孤立主义,不愿意参与旧大陆的纷争,这使得美国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自然选取了人道主义而非英雄主义的视角。1929年的《西线无战事》堪称美国第一部重要的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现出明显的反战倾向,在德国曾被禁映20年之久。《西线无战事》的主人公是德国新兵保尔。他和他的同学们在校长的鼓动之下报名参军被送到前线。最终全部阵亡。1933年影片《永别了,武器》则改编自海明威名著,以反对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和既存创伤,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厌战情绪。美国在电影中对待战争态度的改变始于二战,二战中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表现出浓重的宣传倾向,突出描写敌人的凶恶和美军的骁勇善战,基本是英雄主义基调。1949年,二战影片《战场》和《正北方向》上映,影片渲染美军的威力,迎合了当时高涨的爱国情绪,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好评,并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这种对待战争的英雄主义基调一直持续到越战开始之前。美国作为战争国,无论从结局和正义的立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走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中。但是往后走,政治意识及国家情绪的无限延长和这个行业本身要遵循的商业规律开始格格不入,战争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而麦卡锡主义和电视的兴起共同造就了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凋敝,制片公司也少有敢于大制作投入,这造成五六十年代歌舞片的泛滥,但从60年代开始,好莱坞开始复苏,好莱坞导演开始频频接触战争片这一耗资巨大、工程庞杂的题材。摄于1962年的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是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从各个方面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最长的一天》证明没有个人英雄的全景式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可以取得成功,这改变了当时的好莱坞战争片总体上向动作片靠拢、类型单一的局面。1970年的《虎!虎!虎!》也许是美国全景式战争片的最佳作品。这部美日合拍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珍珠港事件前后日美双方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于史实。真正树立美国战争电影特色是在越战以后,对于这场在美国国内得不到普遍支持的战争,好莱坞对于越战的描写基本上都是站在怀疑、批判的角度,对越战的态度也改变了好莱坞对于战争电影的态度,优秀的越战电影包括《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等等。其中《现代启示录》是最著名的越战电影之一,它讲述一名美国士兵奉命去刺杀一位在战争中精神分裂的传奇英雄,这位传奇英雄在越南腹地建立了一个黑暗王国,这位士兵沿湄南河而上,一路目击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最后他杀死了对方,然后自己取而代之。《生于七月四日》的摄影师理查森说:“该片所描写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关于美国一代人,关于他们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对他们的影响。”正是从越战电影开始,好莱坞导演们奠定了今天美国战争电影的基调:即不再满足于对“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渲染刻画,转而强调更符合美国国际形象的“人道主义”。具体表现在肯定正义战争的同时,并不减少对战争本身的批判,《黑鹰坠落》、《我们曾是战士》就属于此一类。而战争渐渐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平淡慢慢包裹生活,这时候,人总是有时间折腾内心。新的市场伴随着集体的思索应运而生。美国的战争电影擅长于对题材细节的商业敏感,将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情理融入到惊心动魄的烟火中,精心策划一幕又一幕揪心的画面,使人性局促再局促,悲哀更伤怀。商业的动机显然已经和过去的国家意志民族情绪相差很远,但是在“顾客即上帝”的指导下,现在的导演可能更要考虑的是如何在90分钟内赢得观众的感情和认可。《拯救大兵瑞恩》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挥到极致,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人文角度,都获得极大成功。而到2006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则完全从历史出发,将太平洋战争后期最壮烈的“硫磺岛战役”用两种角度、两部电影的方式来叙述,这还是战争电影史上的第一次。伊斯特伍德想告诉那些质疑他拍摄动机的人,战争永远都存在至少两种全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而战争中的人性不是由单方面的正义或非正义来界定评判的,它需要一种“大历史观”的微观视角,从多个方向来看待战争的核心和实质。总结: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旅程,不同的历史经历使得各个国家有着不同于别国的价值观,所以在对待世界问题上,他们总是有不同的态度。我们是不认可美国的霸权主义。但是,如果站在美国所经历的历史边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美国只是在实现他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观而已。我们不支持美国现在的所作所为,但,我们却也没办法去要他们改变他们以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抓紧自己的建设,是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变得更加有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抵制美国的“文化”,甚至改变他的“文化”。【参考文献】【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李建红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美国外交政策:从武装的人道主义到先发制人的战争】[希腊]S.斯卡诺泡卢斯P.苏泰诺斯文数学与统计学院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李伟(08062077)2010年6月1日
本文标题:从战争中看美国文化个人主义-霸权主义-人道与假人道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8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