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二、教师职业概述(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选择人类的文化精华,并将之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丰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影响年轻一代品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教育使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三)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1、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2、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3、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院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道路。4、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这实际上已经开始把教师当做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四)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强制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学习者、学者”角色拓展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3、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的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地建构。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指空间的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的劳动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见效果。中小学教育处在打基础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就上。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拓展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五、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1、依据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1、社会关系2、教育关系3、心理关系4、伦理关系(人际关系)(二)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二、师生关系的内容(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1、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一)专制型师生关系(二)放任型师生关系(三)民主型师生关系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一)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二)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三)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五、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一)人际关系:尊师爱生(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四)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
本文标题: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9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