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中风病中医防治(社区讲课)
中风病中医防治北京市宣武中医院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现。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发病情况中风发病率100~300/10万,患病率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发病率男:女约为(1.3~1.7):1。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45岁以上明显增多,中风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气候等有关。发病情况2006年全国人口死亡原因统计: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原因第二位均为脑血管病。城市人口脑血管病死亡占死亡总人数的%农村人口脑血管病死亡占死亡总人数的%17.66%20.36%中风治疗费用全国每年用于脑血管病的直接治疗费用>100亿每年因脑血管病的支出≥200亿文献摘要《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历史演变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痰湿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伍汤”。中风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病因内伤积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扰动,则气火上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挟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情志所伤:七情所伤,五志过急,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病机内伤积损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水不制火阳亢风动劳欲过度损伤肾阴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热极生风聚湿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养盛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素盛生痰痰湿生热风火痰湿窜犯络脉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阳暴亢引动心火阴精暗耗肝肾阴虚气虚邪中风邪痹阻经络痰浊闭阻经络脉络空虚气血上逆、上蒙清窍病机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肝肾阴虚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诊查要点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5.头颅CT、MRI辨证治疗要点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中风分期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半年以上中风治疗1.活血化瘀法2.平肝潜阳法3.通腑泻下法4.醒脑开窍法5.化痰法:清热化痰、豁痰祛浊法、祛风化痰、化痰祛瘀6.祛风解痉法7.活血利水法8.健脾利湿法中风治疗9.益气通络法10.填精补髓法11.养心安神法12.解毒护脑法13.回阳固脱法14.滋阴息风法治疗方法多样,但重点在中医辨证,根据疾病分期、损伤部位、证型特点辨证治疗。中风中医综合治疗1.中药2.针灸3.按摩4.正确的康复训练5.仪器治疗:经络导平仪、子午流注仪、中药离子导入等6.药浴:透骨草30g,伸筋草30g,桑枝15g,赤芍10g,丹皮10g,刘寄奴15g,艾叶10g。方法上方加水2000ml,煎煮20min。滤取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肢放在盆上热气熏蒸,待温度低后再洗患肢,每日2次,中风治疗要点:中风先兆及时发现中风先兆:在中风发生前的2周左右,中风发作有一些前兆:1.脸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身体单侧。2.说话困难或理解困难。3.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呈持续性。4.单眼或双眼视力出现问题,看不清物体。5.行走困难,原因不明跌跤,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差。中风治疗要点:中风先兆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8、流鼻血——中老年人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中风症状识别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吞咽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中风病人治疗要点1.营养不良2.吸入性肺炎3.褥疮4.下肢静脉血栓中风治疗两个问题1.脑保护2.脑循环改善中风二级预防中风的二级预防是指发病初期就尽可能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阻止或延缓病程的进展,预防复发。防止中风复发是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中风复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死亡率明显增加首次中风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所以在中风首次发病后必须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中风的危险因素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性可干预危险因素吸烟、酗酒其他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二级预防措施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卒中后的血压管理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其他心脏病的干预颈动脉狭窄的干预血脂与血糖的管理健康宣教及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不良生活方式增加中风风险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太油!太咸!不健康饮食脑卒中发病率吸烟、酗酒者的干预治疗建议对于吸烟者:强烈劝说患者及家属戒烟。提供忠告,介绍有效的、可行的戒烟方案。对于酗酒者:提倡适度饮酒。建议不喝酒者不要饮酒。男性每日喝白酒50ml(1两),啤酒1瓶,女性饮酒者量减半。缺乏体育锻炼者的干预治疗建议每天≥30分钟的适度体力活动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脚踏车,或者其他有氧代谢健身活动,最大心率=220-年龄制订高危患者(如冠心病)的医疗监督方案和适合于个人身体状况的锻炼方案预防和调护预防: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调护: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饮食问题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蛋白质按1.5~2.0g/kg,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天,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天。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饮食问题一.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饮食问题二.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饮食问题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血管有保护作用。饮食问题四.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治疗功效食物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具降脂作用;水果、燕麦、蒜头、杏仁、洋葱、黑木耳等对降低胆固醇有功效;玉米、西红柿、海鱼、海带、香蕉、各种坚果(杏仁、腰果、花生)、干豆中的黄豆、黑豆、黑麦、小米、大麦等含镁多,镁对稳定血压,调解、维护脑细胞钙平衡,保护大脑,预防脑中风也有重要作用。谢谢!
本文标题:中风病中医防治(社区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1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