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中外寒暄语的区别作者:刘琪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6期(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在口常会话生活中,广泛应用寒暄语可以拉近交际对象间的情感距离,扮演着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角色。中西文化差异对寒暄语指的是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社会接触的交流语。寒暄语与各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寒暄方式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容易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本文将从中外寒暄语的区别入手,研究寒暄语的主要区别和差异,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水平。【关键词】寒暄语;跨文化;寒暄语区别;中西文化差异一、寒暄语的定义及分类寒暄的“暄”字是温暖的意思,蓄顾名思义就是嘘寒问暖,在古代是各个宾主见面谈论天气冷暖的一切应酬话,在现代则衍生成为人们相互打招呼的问候语。寒暄语概念由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寒暄语概念。国内一般把Phaticcommunion翻译为“寒暄语”或“应酬语”。学者和语言学家认为寒暄语是一种规约性很强话语类型,涉及的信息量少,社会交际却信息丰富的一种言语类型。综合看来,从寒暄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寒暄语看成是一种以交际为目的的言语行为。寒暄语的分类从中外寒暄语的相同之处来讲,主要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样式,汉语中有嘱咐式、劝慰式。另外从句式结构上看,寒暄语的形式:呼告式寒暄、疑问式寒暄、感叹式寒暄和陈述式寒暄从形式上把握寒暄语。总体看来寒暄语主要分为问询语和招呼语。二、决定寒暄语的因素各民族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寒暄语交际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下简单地介绍下寒暄语影响因素几个主要方面。(一)情景语境对寒暄语的制约性情景语境对寒暄语的制约。语境制约寒暄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寒暄语受时空间的语境的制约;第二点寒暄语受说话人和交谈人的社会地位、长幼等社会关系的制约。时间空间语境对寒暄语的制约。两人见面使用寒暄语来表示亲切,比如清晨,问“李大爷早啊”此问候语具有特有的时间性质“早”体现时间语境,其他时间语境下此寒暄语“早啊”则显得不合适;另外一个例子,人们见面习惯用“您吃了么?”来进行寒暄,此寒暄语很强的空间约束性,若两人在厕所遇见,相互问“您吃了么?”显得荒唐可笑。龙源期刊网说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等社会关系也制约着寒暄语交流,人际关系身份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单位看见自己同事时候可以直呼其姓氏如“小刘”进行简单的寒暄的招呼语,若对方是你的上司或领导直呼其名“小刘”则显得唐突不够尊敬;对不是特别亲密的人用“亲爱的”来打招呼则显得太过熟络不自然,不够庄重的感觉。(二)民族文化对寒暄语的制约性不同民族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寒暄方式,中西方也形成不同的寒暄方式,寒暄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程度尤其大。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寒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体现和谐融洽的交际关系。这就形成相互关心的寒暄方式,两人见面会相互问候“你吃了么?”“您去哪呀?”此类的寒暄用语。在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位。在西方文化看来“你吃了么?”“您去哪呀?”“你最近身体好么?”都是对说话人隐私的一种窥探令人难以难以接受。三、中西文化下寒暄语区别寒暄语作为维持人际和交际社会元素,不同的文化影响寒暄语的不同。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西寒暄语方式以及内容的不用。(一)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基于思维感官之上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不同的文化下所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了寒暄语不用。1.集体主语VS个人主义中国属于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需要为集体服务,重视友谊和家庭。“在哪儿工作?”“去哪儿啊?”“衣服多少钱?”“年终奖多少”此类的寒暄语在中国文化中看起来很常见,对说话人表示关心的体现。在西方文化属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位。在他们认为“你吃了么?”“您去哪呀?”都是对说话人隐私的一种窥探令人难以难以接受。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喜欢使用“hello”或“hi”招呼语来进行寒暄语的交流。2.多元制时间VS一元制时间东西方时间观念有所区别,中国人更注重多元时间系统,循环时间观,寒暄语交际的时候也会相对模糊时间。比如,两个人相见,通常一方会问另一方“吃了没?”不会问具体的时间点,是吃早饭、午饭或是晚饭。只想进行寒暄交际,并不是关心是否吃饭。龙源期刊网西方人属于一元制时间系统,线性时间系统,所以当西方人进行寒暄语焦急的时候他们更喜欢偏向具体的时间点。西方人打招呼则会使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的寒暄语进行交际。(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人口众多,千百年来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人们比较关注吃饭问题,“你吃饭了吗?”或“吃了么?”此类寒暄语却不适用于西方国家,他们从来不会问候别人“Haveyoueatenyet?”然而“Haveyoueatenyet?”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邀请的意思。西方英语国家,大多属于海洋地区,具有海洋文化。其注重出海捕鱼,“靠海吃海”称为其生活方式,天气状况也决定了其丰收情况,更加关注天气。其含蓄语围绕根据天气进行,以询问天气开始,例如,“afineday,isn’tit?”此类寒暄语进行交际。(三)认知差异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赋予了中西文化中词汇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从称谓看。中国文化注重长幼尊卑的秩序,对长辈进行尊称,直呼其名是不礼貌行为,例如,“王叔叔”“李大爷”。“王叔叔”“李大爷”并非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出于礼貌性的称谓寒暄语。然而西方文话中则不尽然。西方不将尊称广泛的应用于称谓,直接称呼其名体现一种平等的意识,例如“uncleTom”。对于接收感谢和赞美。中国文化讲究深沉内敛,含蓄不张扬,中国人会表示谦虚来说一些寒暄语,例如,“你裙子真漂亮!”“好看什么呀,不好看。”说话人说“好看什么呀,不好看。”不是真正的认为自己的裙子不好看只不是表示谦虚。西方文化很难接受,认为虚伪不真实,感觉到不可理喻。同理,对于感谢也是,对于别人的感谢尽量表现的谦虚。四、结语寒暄语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的真实反映。所以了解中外文化下的寒暄语的区别,只有找到差异才可以进步,才可以知道不足。不断的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参考文献】[1]张媛中西文化差异视角的寒暄语翻译[J].报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龙源期刊网[3]Nida,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4]徐晓霞.谈跨文化交际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1).[5]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85/1994
本文标题:中外寒暄语的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1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