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秧歌服装的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亾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除以上走相、稳相、鼓相外,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更是丰富多彩。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③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④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⑤东北秧歌中曲直交错、点线分明的各种场图是东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就形态而言,有一队舞者舞成的“龙摆尾”,有两队舞者舞成的“二龙吐须”、“剪子鼓”,有四队舞者舞成的“双蒜瓣”、“四角花”等。东北秧歌的场图讲究对称、对比、均匀、统一,并且注重从生活原型中捕捉形象,“盘肠场”、“葫芦场”、“编蒜瓣”、“卷白菜”等等都是如此。丰富的场图变化使舞步显得更为变化多端。正是这些蕴藏着无穷意趣和宏大气势的流动线,使得东北秧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真正体现了中国艺术特有的艺术线条美。秧歌舞蹈的特色,秧歌服装秧歌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起源于舫抉和耕田的农业劳动生活,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所以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特别多,其中秧歌这种形式流传最广。秧歌起源历史悠久,传说河北一带的秧歌是苏东坡在定州任职时编创的。古代有学者认为南宋时的民间舞蹈“村田乐”即是后来秧歌的源头。发展到清代,秧歌已遍及中原汉族地区,尤以北方更盛。古籍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北京的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阅春阳”,观看秧歌表演的人十分踊跃,不仅小伙子们挤得肩书粉有,就连许多妇女头上的金钗也都给挤掉了。秧歌最早是一种歌唱形式,后来才出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形式。现在这三种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秧歌一词有广义和狭义呀种解释,广义的泛指“出会”、“走会”、“社火”中的各种舞蹈和歌终如抉歌、高晓、竹马、草船,,以及花玻、来茶灯等统称为秧歌;抉义的州指秧歌(地秧歌)和高跳秧歌。秧歌虽流行全国,但以陕北、河北、东北、山东等地为最丰育,群众也最为广泛。现简介如下:映北秧歌流行于陕北佳县、绥德、米脂等地,过去,每逢春节期间,当地群众纷纷组织起秧歌队来“闹秧歌”,也称“闹红火”,并有秧歌队给群众拜年的习俗。一个秧歌队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七八十人不等。领头的称“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一般都由闹秧歌有经验的老社火头担任,他手持一伞(象征风调雨顺),边舞边唱,唱的内容均为即兴之作。伞头后面是一个手拿货郎鼓的货郎,其他人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等各种人物,但以青年农民为多。当伞头带领全秧歌队在广场上打开场子之后,就先扭“大场”,有的也称“过场”,在“大场”中由“伞头”带着边舞边走出各种图案队形,一个优秀的时伞头”,不仅能将一个上百人的秧歌队带出上百个图形,而且,能看上去满场是人,活而不乱。大场之后是“小场子”,也称“踢场子”,根据人数不同又分“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八人场子”等等。除“三人场子”是一男二女外,其他均为男女各半。舞蹈动作除男女都有“扭步”、“一十字步”外,女子有“整衣”、“看花”、“软腰”、“凤凰单展翅”;男子有“二起脚”、“三脚不落地”、“劈叉”等。小场之后,有时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的小戏,一般称之谓“秧歌剧”。小戏之后,又集体扭大场。在红火热闹的气氛中结束。有的研究家将陕北秧歌的动作特点概括为:“扭”、“摆”、“走”三字,口诀是:“映北秧歌扭摆走,情绪活泼又自由,节奏欢快变化多,动作好似风摆柳。”地秧歌这种形式流行于河北、北京、辽宁等地区,覆盖面积较广,但各地又各有特色,可谓大同小异。其中以河北地秧歌最具代表性。河北地秧歌流行于唐山、昌黎、滦县一带,是该地区每逢年节举行的“出会”(一种包括各种民间技艺表演的大型群众文娱活动》中的主要农演形式。其特色是有一些十分精彩、诙谐生动的小场,这些小场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且主要通过舞蹈动作加以表现,可以说是一种民hillI舞剧,其代表性作91有:《王二小赶脚》、《俊柱子接》等。中华人民共和过建舞蹈作品。山东秧歌山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创造和发展的齐、鲁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也十分丰富,其中以鼓子秧歌最有影响。鼓子秧歌是山东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体现了古朴、粗犷、刚直、豁达的齐鲁古风。鼓子秧歌里的人物角色主要分四种,即“伞”、娜鼓”、“棒”、“花”。伞又分“花伞”和“丑伞”两种。,花伞负责指挥乐队,掌握舞蹈的节奏;丑伞指挥秧歌队的队形变化,他们都左手持伞而舞。“鼓”是左手举一扁圆形小鼓,右手拿鼓捶,边舞、边敲。“棒”是舞者两手各握一木棒,边舞边相互击打。“花”是舞者扮作少女,左手拿一长手帕,右手持一彩绸扎成的花。除以L四种角色外,还有跑“杂角”的,化妆成老头、老婆各种人物,在秧歌队后作逗趣表演。鼓子秧歌还以丰富多变的走场(队形变化)见一长,队形构图优美,变化巧妙紧凑,有几十种之多。山东地区除鼓子秧歌外还有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风格古朴粗犷,表演形式灵活自由,其中以大夫和花鼓的舞蹈形象最为突出,伞和鼓的运用也有特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形象以女子(小媛、扇女、翠花)舞蹈的形象最有特点,给人以坚韧、舒展、利落的美感,专业舞蹈教师将胶州秧歌的动律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庸)、手推、翻腕的有机结合。”老艺人则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和风格。(参见刘思伯、张世令、何健交,《汉族民间舞踏介绍》。
本文标题:秧歌服装的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3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