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6.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汪霞钱小龙
1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汪霞钱小龙(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完成该任务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独特性。研究型大学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发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首先,研究型大学应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新定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其次,研究型大学应具有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性转变;第三,研究型大学应瞄准国际一流,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拥有齐全的基础学科门类,研究规模和研究水平名列前茅,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与其他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巨大的优势,它具有强烈的机构身份官能,更高的教师满意度,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优质的生源,以及不断改善的公共形象[1]。研究型大学能够运用这种身份获得普通高校所不具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当然也就必须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期望。一流师资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的首席专家投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行列,学术大师们走上素质教育的讲台,这就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研究型大学实行的是开放式和国际化的办学方针,拥有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形成了一种促进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环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有利于丰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陶冶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智慧。总之,高质量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深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实现一流大学的卓越发展。一、研究型大学应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新定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环节的重要指导。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应该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借助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理念与方法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与口头表达和思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是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显性表现。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委员会曾经反复强调,学生应该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如果可能的话还应注2意表达的风格差异和优雅程度[2]。目前,许多社会用人单位都很强调毕业大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大学生自己也持有类似观点。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学好其他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尽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关培养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课程还是存在的,但是鲜有专家级的教师愿意讲授此类课程,任教者不是年轻的讲师就是刚走上讲台的助教,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影响了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兴趣。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保证师资的质量,即使不能全部任用专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现有任教者的专业培训、教学指导,使他们掌握此类课程的特点和有效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不完全是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就能实现的,我们除了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写作”和“辩论”等课程,还必须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及课后作业完成和实习、实践活动中去。(二)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是智力的重要表现,贯穿于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理所当然成为考察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潜能的重要衡量标准。研究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生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涉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多门学科,其中既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开展。例如,“从纯数学和理论物理中学会如何在明确定义的前提下演绎推理;从实验科学中学会归纳法,知晓如何从从中得出正确的推论。西方哲学的伟大著作同样也向我们提供了人的头脑是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思考来摆脱偏见的例子,从而告诉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行动”。[3]此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探询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和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耶鲁大学校长雷文(RichardC.Levin)在谈及耶鲁的人才培养工作时,曾引用了多位毕业生的评价,说明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毕业生们不约而同的感慨是,“耶鲁给予我最重要的东西与具体的学术和文化知识无关,却与价值观、道德、做人的方式、思考的习惯有关”,“我学会了与有不同见解、不同价值观的同学相处并寻找我们的共同点……我对这段经历感激不尽”。[4](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在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收集资料和观点、制订方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是有效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不可或缺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部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同,但是如何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切实推进和贯彻这种培养理念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并行来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用“研讨式”方法替代单一的“灌输式”方法,减少学生理论知识记忆的工作量,注重体会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尝试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于新的实践;其次,在教学中多开展类似学术沙龙和社会问题辩论的研讨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价别人的意见;再次,给学生安排一些需要进行严密的思考和决策的任务,并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肯科学的评价;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各类协会、俱乐部、学生自治组织,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四)伦理道德问题理解与判断能力的培养3伦理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问题,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完成伦理道德培养的目标。经典的哈佛大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报告认为,通识教育不仅关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共同的价值观”,要把学生塑造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使年轻人之间用艺术、责任和使命感来彼此联系,教育是要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学教育一定要关涉现实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和自己的价值观三个方面”。[5]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需要重视对学生合理分辨各种价值观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迫切需要深化对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伦理道德问题内容的改革。一方面,提供贴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内容。现在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内容理论性过强,过分注重意识形态差异,造成内容枯燥乏味,说教的成分过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把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广泛认识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增强理解与判断能力,关于“伦理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是比较有效的形式。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来检验伦理道德标准。曾任美国教育部长的贝奈特认为,有时课堂中所讲的道德问题过于冠冕堂皇。伦理道德课程不是改善伦理道德行为的唯一途径,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实践的途径进一步改进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判断。(五)宽阔视野和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大学有责任通过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宽阔视野,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全球问题,帮助学生为将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首先,拓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广泛设置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通过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延展,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加深理性认识。其次,顺应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涉及民族学、人类学、东西方文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跨文化课程,揭示不同制度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消除学生固有的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为学生更好地了理解他国文化和价值观提供机会。最后,为学生与多元文化的真实接触创造机会。一方面,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拥有大量国际学生的优势,鼓励在课堂内外与国际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真实的他国文化和国际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研究型大学大量的短期“海外学习项目”,结合课程学习走出校门和国门,通过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深度透视他国社会与文化状况。另外,还可以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为学生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面对面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系统了解本专业国际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二、研究型大学应具有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构性转变(一)树立独立和自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观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仍处在完善过程中,其独立自主的精神还远远没有形成,因而总是处于被引领的状态,而难以成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独立行事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引领者”。在当前这样一个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的时代,不具有独立自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观的研究型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它必然随着社会政治的波动而震荡,导致课程朝三暮四、亦步亦趋、支离破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文4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我们必须针对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导向,树立明确和独立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观,坚持从人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全球化的需求构建课程,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和利益团体所干扰和引导。只有这样,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才可能从被引领者的状态转变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探索者和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哈佛“课程体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立的核心课,坚持以育人为本,关注当代重大问题,强调学科交融、全面统一,“它将自由和秩序、多样化和专门化、灵活性和规范化、深度和广度、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结合为一体”。[6]这样的一种课程体系维护和确保了哈佛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中的引领地位。(二)构建面向创新性与国际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型大学之所以是研究型大学,是因为研究型大学具有国际视野、面向全球竞争,以研究工作为重点、追求学术卓越,致力于探索和发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其发展的灵魂是国际眼光和改革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以,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立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特点,突出创新性与国际化,打造传承与创新、国际与本土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创新性与国际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要充分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课程文化,在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勇于进取的学术氛围,激发和尊重学生的个人首创精神,培育以人为本、与真理为友、尊重学术、不懈追求的自由探索精神,塑造具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创新课程文化;二是加强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的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型课程旨在突破传统的课程编制模式,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以自主研究和探索为取向,以项目、问题、任务、案例、课题为主导,突出学生对研究目标的自主设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实现对文化素质
本文标题:6.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汪霞钱小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4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