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沙门菌→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广西目前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副伤寒、伤寒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暴发疫情多甲型副伤寒、伤寒发病人数占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发病人数:63%。重大疫情占细菌性传染病重大疫情53.8%;发病人数占细菌性传染病重大疫情发病数的74%。爆发疫情约占学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70%。疫情59%发生在学校。甲型副伤寒、伤寒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带菌者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健康~传播途径消化道食物、水、生活用品、手、苍蝇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极少再次患病。但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流行情况:地区分布发生疫情(高→低)地区:桂林、柳州、百色、来宾、贵港、贺州、河池、南宁、玉林、北海甲型副伤寒为主:桂林、柳州、来宾、贵港、河池、南宁以伤寒为主:百色、玉林、北海甲型副伤寒、伤寒均流行:贺州时间:任何季节,以夏秋季多见。职业:农民、学生、工人、散居儿童、干部等。年龄:任何年龄(3个月~75岁)。流行特点临床表现潜伏期伤寒一般8~14天(3~60天)甲型副伤寒平均11天,一般7~18天(2~30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典型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发热特点持续高热伤寒100%发热,90%≥39℃(无低于38℃),70%发热≥7天。甲型副伤寒100%发热,70%≥39℃(少数低于38℃),40%发热≥7天。体温呈阶梯型上升伤寒5~7天内达到高峰(≥39℃)甲型副伤寒3~5天内达到高峰(≥39℃)典型临床表现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10次~15次全身中毒症状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下降等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压痛玫瑰疹第6~13日出现,直径2-4mm、压之腿色,位于躯干,分批出现肝脾肿大合并伤寒肝炎可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临床类型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者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常见于发病初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及儿童。迁延型起病初与典型伤寒相似,热程迁延1~2月甚至数月。肝脾肿大明显。常见于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逍遥型病情轻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可因突然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暴发型起病急,有畏寒、高热、肠麻痹,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如未能及时抢救,常在1~2周内死亡。临床类型小儿伤寒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脉快、腹胀、腹泻等,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小儿甲型副伤寒骤起高热,常伴有畏寒、咳嗽、腹胀或腹痛,体征常见咽部充血。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易出现虚脱,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严重,常有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病程迁延,病死率较高。临床类型复发退热后1~2周再次出现临床症状,血培养再度阳性。与病灶内的细菌未完全清除有关。再燃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时又重新升高,与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诊断标准(GB16001-1995)1、疑似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有任何一项: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诊断标准2、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有任何一项: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有任何一项: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肥达氏反应阳性诊断标准2、确诊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从血、骨髓、粪便任一种标本中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1周以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如流涕、咽红、咳嗽等无相对缓脉、无肝脾肿大发热持续时间较短用上感药物治疗有效(其余见资料)治疗原则病原治疗为关键首选氟喹诺酮类(疗效确切,价格实惠,副作用小)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但价格较昂贵)对不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菌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应注意其应用指征与副作用。治疗一般治疗肠道隔离、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生命征;清淡饮食,流质半流质,特别是第2-3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对症:1)降温:物理降温或激素。激素适用于毒血症重或心肌炎;小剂量、短疗程;不宜用水杨酸类。2)镇静并发症治疗肠出血:如内科止血无效,则外科处理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时手术心肌炎:营养心肌、小剂量激素伤寒副伤寒的预防一、了解本乡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的潜在危险一起乡初级中学甲型副伤寒疫情学校基本情况•距县城16公里,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学生1101人,三个年级,20个班•教职工75人发病情况•甲型副伤寒潜伏期:平均11天(2~30天)0000000208417215167583119100102030405060708011-1611-1711-1811-1911-20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012-112-212-312-412-512-6当地11月气候•8日阵雨•9日阵雨•10日阵雨(灾情开始)•11日大雨•12日大雨•13日小雨转阵雨•14日暴雨水源•平时,井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井水不会污染•大雨导致河水水位高于井水水位时,会使井水污染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学校发生疫情前疫情对河水的影响•7月10日~8月27日,学校有5例甲型副伤寒确诊病例•8月,学校上游龚家村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小爆发•9月,学校内曾发生一起肠道传染病疫情小爆发,病例包括有甲型副伤寒病例上述疫情中可因病例治疗不彻底、轻型病例未治疗而使病人仍然携带甲型副伤寒菌→粪便→污染河水学生饮水时,水是否仍处于污染状态?学校供应开水情况11月8日起停止供应开水饮水机使用情况•9月20日起共有7个班使用饮水机。•不用桶装水,用井水。•10月下旬开始经常停电。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共调查162名学生,有效问卷146份(90%)。病人56份非病人90份男68女78总146一年级65二年级49三年级32总146危险因素调查结果:饮水习惯发病学生喝生水的人数比例高于未发病学生喝生水的人数比例,差异极显著;喝生水学生发病的危险性是未喝生水学生的4.61倍,最低1.54倍,最高14.72倍。学校停供开水后学生喝生水的病例对照研究M-H检验暴露因素病例%非病例%合计喝过生水51(91)62(69)113未喝生水5(9)28(31)33合计5610090100146X2=9.64P=0.001(P<0.01),OR=4.6195%CI:1.54–14.72停水后每天喝生水量的病例对照研究M-H检验病例%非病例%不喝5(9)28(31)≤半杯10(19)22(24)1杯17(30)11(12)≥2杯24(43)29(32)合计5610090100X2=15.19P=0.0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生水量:病例组与非未发病组在喝生水量方面差异显著,病例组中喝生水量多的人群比例显著高于非病例组甲型副伤寒疫情中卫生习惯调查结果:饭前洗手发病学生中饭前不洗手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病学生中的比例;没有饭前洗手习惯的学生发生甲型副伤寒的危险性是有饭前洗手习惯学生的2.2倍,最低1.05倍,最高4.6倍。X2=5.16,P=0.023(P<0.05),OR=2.295%CI:1.05–4.6饭前洗手习惯的病例对照研究M-H检验病例%非病例%合计不洗手30(54)31(34)61洗手26(46)59(66)85合计5610090100146X2=5.31P=0.02(P<0.05);OR=4.1195%CI:1.06–18.67便后肥皂洗手习惯的病例对照研究M-H检验病例非病例合计不洗手5373126洗手31720合计5690146甲型副伤寒疫情中卫生习惯调查结果:便后肥皂洗手发病学生中有便后不用肥皂洗手习惯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病学生有此习惯的比例;便后无使用肥皂洗手习惯的学生发生甲型副伤寒的危险性是有便后肥皂洗手习惯学生的4倍,最低1倍,最高19倍。本疫情发生的条件之一:传染源•曾经有过暴发或类似病例→传染源•学校→传染病集散地→传染源•交通便利→传染源本疫情发生的条件之二:传播途径1.厕所→粪便处理方式→污染河水2.水井保护不够→特殊情况下受污染3.气候改变→河水污染井水4.井水无消毒措施5.停止供应开水→喝污染水(传播途径)↑停电→饮水机未能使用本疫情发生的条件之三:易感人群•不卫生习惯:喝生水、不洗手(接触传播)→增加感染机会•卫生意识不强→增加感染机会(学生发病高于老师)•儿童少年→易感(年龄小发病率高)1.抵抗力(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能力)2.自我保护意识3.自我保护能力影响本疫情发生的因素•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改变→河水污染井水•社会因素卫生习惯:喝生水、不洗手(接触传播)→增加感染机会文化水平→卫生意识不强→增加感染机会(学生发病高于老师)了解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的潜在危险•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因素无消毒措施(一直,暂时)与周围污染源距离未达到卫生要求水源周围无保护(井没有密闭)消毒未达到卫生要求(末梢余氯为0、量、时间)防蝇防尘设施缺乏或不良饮食服务人员发病、带菌、无证上岗、卫生习惯差环境卫生差或与污染源距离近集体食堂(或家庭厨房)卫生管理不善用餐者放置食具的地点环境问题粪便处理方式不符合卫生要求卫生状况差苍蝇密度大无厕所•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场苍蝇密度大喝生水卫生意识差不洁饮食无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预防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1、面向领导•反映情况•指出危害和后果•提出建议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2、面向群众(1)严峻形势(2)如何保护自身健康卫生习惯:不喝生水、进食前和便后洗手出现症状要就诊预防三、监测症状,报告疫情三、监测症状,报告疫情1、乡镇卫生院医生要熟悉伤寒、菌痢等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2、做好腹泻病人和发热病人的门诊登记,一旦发现细菌性痢疾疑似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要按乙类传染病填报疫情报告卡。三、监测症状,报告疫情3、对病例统计和分析,一旦发现菌痢疑似病人或伤寒疑似病人异常增多,要在乙类传染病规定的报告时限内及时地逐级报告。4、培训村医、个体诊所医生,提高他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指导他们开展症状监测,把握报告疫情的尺度。A初中B初中C初中D初中疫情发现前就诊数195377145校医室(%)10(52.6)8(15.1)5(6.5)0卫生院(%)4(21.1)28(52.8)5(6.5)6(4.1)村医或个体(%)5(26.3)17(32.1)67(87.0)139(94.5)县级医院(%)0002(1.4)学校发生疫情时学生就诊地点调查统计预防四、了解控制技术措施,参与疫情控制控制肠道传染病疫情技术措施管理传染源对疫点全部人群筛查,对类似症状病人,建立登记制度。现症病人和新发病例采样检测,隔离治疗,消毒可能污染的场所。抗菌治疗停用1周后,粪检2次(每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要访视管理,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彻底治疗。大便培养连续3次(每次间隔1周)均为阴性,方可解除访视管理。管理传染源:病人治疗•伤寒、副伤寒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或按药敏选用治疗14天对曾有类似症状现已退烧但退烧不足7天者,采血做肥达氏反应,继续服药7天。•细菌性痢疾喹诺酮类、磺胺类、三代头孢菌素或按药敏选用治疗5~7天控制肠道传染病疫情技术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饮用水的消
本文标题:伤寒副伤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5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