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对人的称呼一、古人对女子的尊称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二、古人对美女的称呼美人:此乃对美女的通称。“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墨子·公孟》】美姬:“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古人对美女的称呼更多的是带“玉”字的,如:玉人:“睹卿半面,长系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玉女:“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吕氏春秋·贵直论》】玉儿:宋毛滂有词:“唤起玉儿娇睡觉,半山残月南枝晓。”玉娥:“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南唐冯延巳《采桑子》】玉娇:“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脸。”【宋高观国《齐天乐》】玉姝:“陆游有绝句”玉姝眉黛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笺。”玉真:“宋晏几道《玉楼春》词:“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玉妃:原指美女杨贵妃,后泛指美女。如南宋汪元量《越州歌》:“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妃。”此外,还有“玉天仙”、“玉芙蓉”等等。娇姿:“展转自寻思,定要娶娇姿。”【元无名氏《鸳鸯被》】娇姝:“娘子莫是东邻幼女,北舍娇姝,春情荡漾,游戏于兹。”【明朱有炖《风月牡丹仙》】娇娥:“我的两个娇儿呀,两枝花,未嫁娇娥,比不上赔钱货。”【清蒋士铨《桂林霜》】娇娘:“这娇娘恰便似嫦娥离月殿,神女出巫峡。”【元乔吉《金钱记》】娇娆:“宋玉愁空断,娇娆粉自红。”【李贺《恼公》诗】妖女:三国魏曹植《名都篇》诗:“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妖姬:唐韩愈《龌龊诗》:“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妖艳:隋卢思道《美女篇》诗:“京洛多妖艳,余香爱物华。”古人对美女还有其他的称呼,如玉奴、娉婷、姝好等等。三、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另:婴儿----初生儿;悼,龆龀-----七岁;总甬,垂髫----童年;幼学----十岁;束发-----青少年;童子----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破瓜-----女子十六岁;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龄;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壮三十岁;不惑之年-------强四十岁;知命之年-------艾五十岁;花甲之年-----耆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八十岁;鲐背------九十岁;朝颐之年-----百岁老人;皓首,白发-----老年;黄发-----长寿老人.古代对男子、女子的称呼男子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甫--古代男子的美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女子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称.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粉黛--古代美女代称.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姥--古称老妇人为姥.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四、对男人的称呼1、良人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孟子.离娄下》:“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唐李白《子夜吴歌》之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忽叩门甚急,妇人曰:‘良人必有遗忘而归矣。’”(来源:网罗两性)这称呼感觉男人听着估计挺舒服,由此足见那时的男人在女人心目中是何等高大和备受尊重啊!2、郎、郎君郎,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郎”多亲切的称呼!但单音节词似乎不太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女人们通常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3、官人、老爷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如“夜坐书院中研墨吮笔,凭纸长吟,中妻不眠,(妻)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续传灯录·张商英》)。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官当人是“管人”啦,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呵呵!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4、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除“娘子”外,还称“内人”,一内一外,可见以男人为主导的定位趋势明显。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5、相公本是对对宰相的尊称。后推广为妇女对丈夫的敬称。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小“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6、先生“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本文标题:古人对人的称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5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