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解开人际之结解决交往的危机人际危机可能是由于一个小小的动作人际危机也可能是由于一句话•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什么是人际冲突冲突的定义:琼斯等人(E.E.Jones,1976)定义冲突为:“一个人被驱动去作两个或更多个互不相容的反应时所处的状态。”雷文(B.H.Raven,1970)等人认为冲突是:“由于实际的或希望的反应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两个或更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人际冲突的定义•人际冲突是指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紧张与对抗,人与人之间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现象,包括相互间的不理解、不信任、怀疑、敌意、拒绝、破坏等。•也就是说人际冲突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扰或将要阻扰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人际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显性的冲突,表现为直接用行为来对抗、侵犯、伤害对方。隐性的冲突,仅表现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抗或不相容。可以谈谈你遇到了哪些冲突吗?你能很好的应对这些冲突吗?人际交往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外部的•自身的•内外因的作用策略训练•造成交往危机的原因很多,一些不良个性心理特征是引发交往危机的一个原因。•引发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有:自我欣赏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盛气凌人妒忌多疑自我封闭•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由于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大,生活态度不乐观案例•刘某,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该生自述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是笨嘴拙舌。家中有一弟弟却非常外向灵活,特别能说,他很羡慕弟弟。自己平时几乎不开口说话,怕自己说错话得罪人,甚至有时候别人问他话也经常不回答。在大学期间朋友特别少,只跟自己同宿舍的两个同学接触较多,大三了自己班上到现在还有几个同学不认识,与女生更是没有接触。内心感到非常孤独、苦闷,觉得自己就像是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活的有什么意义•点评:小刘由于自己的性格非常内向,认为自己不善言谈,所以拒绝了与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甚至有人主动与他交谈时,他都闭口不言。这样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会交往功能,阻断了他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人是一种群体动物,需要与人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得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孤独,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自我否定•表现为较自卑,由于在学习、社交、经济、家庭、相貌等方面不如别人,有强烈的失落感。遇事从坏处着想,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自我欣赏•表现为不宜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良好,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因为较关注自己,对他人的感受不在意,不尊重别人,自我定位偏高,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研究生小B学业比较紧张,经常做实验到很晚,有时候,回宿舍的时候宿舍已经关门,小B不得不叫起宿管阿姨给自己开门。•“他说,自己叫阿姨开门的时候也很不好意思,很客气,但阿姨却表现得很不耐烦,有一次甚至‘瞪了他一眼',之后把钥匙丢给他让他自己开门。”傅素芬说,因为这件事情,小B很不开心,他认为,自己对阿姨的态度很好、很客气,阿姨也应该这样对他。•小B想让阿姨因为她的态度向自己道歉,于是买了些水果去了阿姨那里,先对自己的晚归表示歉意。但是,见到小B后,阿姨直接拒绝了他的水果,也拒绝向他道歉。•之后,小B开始失眠。•思考:宿管阿姨为什么拒绝道歉?小B失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盛气凌人•由于一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依然被关注,造成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在交往方式、态度上的尺度把握不好,往往易伤害他人。妒忌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1.认清嫉妒的危害•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并耽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2.克服自私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础”——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也不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提高自己•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那么,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而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填得满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无事生非”的机会,这是克服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方法之一。•5.完善个性因素•大多数嫉妒心理极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所以,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多疑•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案例•郑某,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开学初的军训时,由于是刚组建的班级,大家都特注重班集体荣誉。而郑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时常在宿舍里丢三落四,由于他的缘故,在“文明宿舍”评比中经常被扣分,导致别人的努力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引起了新同学的不满。有一次下午在训练正步走时,由于郑某没努力走好,使全班同学被教官留下来罚蛙跳,同学们叫苦不堪的同时,增加了对郑某的不满。•这种不满由军训随之带到了学校,逐渐地与郑某交往的同学变少了,郑某也意识到同学对他有意见。当他看到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在一起谈话、玩耍时,他就猜,是不是同学们在对他评头论足,或在讲他的坏话,或是在嘲笑他。特别是在上生物课,讲青蛙、蝗虫、猪时,他这种猜疑心就很重,他特担心平时爱讲别人的几个同学,有没有在一起讲话,有没有在一起偷笑,有没有挤眉弄眼等,这些他都感觉到是针对他的。长期下来他在班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变得少言寡语了,没有了原来的欢笑,一天到晚忧愁郁闷,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害怕参加班集体活动,成绩也下降很快。•思考:1.从这个案例中,归纳猜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由于多疑猜忌而引发的人际危机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上的个性心理特征会造成什么样的交际后果?•不善交往?•不主动并且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喜欢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只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人交往时,设立了一道屏障,无法与人沟通。•交往不善?•不是不交往,而是在交往的方式、态度、程度、技巧等方面把握不好,给人带去伤害。交往时,较关注自我,不尊重别人,自我定位偏高,所以易引起他人反感。我是谁?•请写下对自己评价的十句话,让别人认识你。(二)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引发的交往危机及避免的方法•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常常因为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的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的行为而产生。•人类行为的一个最有力的决定因素是源于我们希望自己维护一个稳定的、正面的自我形象的需要。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说谎?•讨论:知道了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会带来交往危机,应如何去改变,避免危机的出现?减少认知失调的方式•改变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改变其中一项认知失调,为行为寻找理由○(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增加新的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自我评价方面的认知失调有几种情况?你是如何理解的?举例说明。自我评价中的正向偏差•对100万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70%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处中上水平;60%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处中上水平;85%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处于中上水平。•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道德、能力更强,未来更幸福。•(对自己的未来判断正确吗?)(正确认识自我才健康吗?)•思考:如何避免因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引发的交往危机?策略:面对危机省查自我•全面认识自我(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自我比较)•积极认可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也就是说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我们的经历有限,不够成熟,喜欢用理想化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物,所以不客观与真实。•阅读课本《且慢下手》的案例(三)对他人认知偏差引发的交往危机及避免方法•阅读课本的一则笑话,•思考:父子两人的评价是否反映出他们内心真正的态度?•新官的三把火:首因效应1.什么是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的效果。–首因效应与第一印象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印象是指交往双方初次见面彼此产生的印象,而首因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和效果。–生活中首因效应很常见。2.为什么存在首因效应?通常,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原始印象,构成一种记忆图式。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这是一种同化模型。新的信息被同化进先前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新的信息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色彩。(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3.充分利用首因效应,为自己的交往服务。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首因效应固然重要,但并非不可改变。–社会心理学家汉密尔顿和赞那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形成他人的第一印象时,似乎注意令人不快的特性,胜过于良好
本文标题: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9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