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G.W.奥尔波特自我理论
psychology,comeon!本节主要内容G.W.奥尔波特个人简介G.W.奥尔波特的自我理论1.统我或自我2.成熟人格的发展3.成熟人格的特点简评参考文献psychology,comeon!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GordonWillardAllport1897.11.11-1967.10.09)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特质理论的始创者。(G.W.奥尔波特个人简介来源于:)G.W.奥尔波特个人简介psychology,comeon!G.W.奥尔波特个人简介G.W.奥尔波特1897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1967年10月9日因患肺癌逝世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G.奥尔波特在他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的影响下考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又在柏林大学、汉堡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1924年回到美国,在达特茅斯讲授社会伦理学,后来在哈佛大学任教,1930年后任该校心理学教授。1939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1949年任《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编辑。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的金质奖章。psychology,comeon!他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什么是个性特质》的论文,提出将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他继承和发扬了特里普利特和莫德用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方法,推进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促进作用的广泛研究。他证明他人在场对完成大多数任务起促进作用,对完成某些任务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他把群体区分为共作群体和面对面群体。发现工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增加的量在外部身体运动的工作中比在纯智力工作中要多。这种社会性增值与年龄、能力和人格特性有关。他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研究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G.W.奥尔波特的主要著作:《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个人及其宗教:心理学的解释》(1950)《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考虑》(1955);《偏见的本质》(1958)《人格的类型与成长》(1961)等。psychology,comeon!G.W.奥尔波特的自我理论奥尔波特对儿童自我感的发展过程尤其有兴趣。或许我们经常会谈到“自我”这个概念,并且视个体化的认同有别于其他事物,但是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按照奥尔波特的观点,儿童出生之时并没有将自己与其环境区分开来的概念,他们在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其他事物并不一样。婴儿能够控制自身的运动,而且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能够感觉到。由此儿童形成了一种身体的自我认同感,直至最后自我认同感完全形成。在这里,奥尔波特赞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即主张人格发展在经历最初几年后仍将贯穿于人的一生。正如埃里克森和沙利文一样,他相信个体认同感的发展持续与整个成年期【2】。psychology,comeon!客观地说,奥尔波特对自我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他自己也意识到,要定义和测量像自我这一类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格心理学家来说,奥尔波特偏向于将自我视为“一个可怕的谜”;同时他又强调自我的概念非常重要,任何研究者都不容忽视。为了避免和其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类似概念相混淆,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proprium)”即“自我统一体”的概念,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同我的形成(12岁-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等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今天,人格研究史已再次证明奥尔波特的这种直觉是有效的【2】。psychology,comeon!在G.W.奥尔波特的理论中,人格发展集中在“自我”(self)的概念上。他承认自我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并且它被不同的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使用着。19世纪杰出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冯特认为自我、本我或灵魂的说法是心理学前进中的障碍,宣称他支持“无灵魂的心理学”。冯特的反对意见得到了后继的行为主义者的支持。某些研究者将“自我”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认为它实际地指导着人的行为。这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她顽强的自我意识得到解释”。虽然奥尔波特知道人体内部并不真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自我”,但他认为我们“必须”使用这一术语,因为我们正是以自我意识为标准来判定自身的存在于自我身份的。自我是一种根本性的体验,我们一旦抛弃它,也就否定了人格的精髓所在【1】。psychology,comeon!一、统我或自我G.W.奥尔波特以“统我”取代“自我”的概念意指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在他看来,统我或自我从个体呱呱坠地到人生终老不断地处于变化中,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躯体“我”(bodilyself)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自尊(self-esteem)自我扩展(self-extension)自我意象(self-image)自我理智调适(self-as-rational-copper)统我追求(propriatestriving)知者自我(self-as-knower)psychology,comeon!(1)躯体“我”(bodilyself)躯体“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一个状态,其特点在婴孩时期便显现出来。作为婴儿,我们不断地接受来自内部器官、肌肉、结缔组织的感觉信息。当我们饥饿、困倦和碰触到物体时,这些感觉变得尤为敏锐。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认识到了自己身体的局限性。这些不断产生的躯体感觉使我们在生长发育中确认了自身的存在。奥尔波特认为,躯体“我”的感觉使我们的自我觉知提供了一个固着点(anchor)。我们在健康时几乎不能注意到这些感觉;我们生病时才深刻意识到我们的躯体。对此,奥尔波特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躯体成长的感觉。在青春期,这些变化时剧烈的,有些人认为它们微不足道、令人厌恶或难堪;而还有些人却认为这种变化是强大的、美丽的和优雅的。这时女孩子会通过展现她们的女性气质来验证自己吸引异性的能力。而男孩子则可能在运动中显示力量来夸耀其性别优势。奥尔波特深信正是这种躯体感觉形成了自我的核心,并成为人一生中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psychology,comeon!(2)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自我同一性是指儿童从18个月起,开始认识到虽然他们身体在长大,尽管在生命历程中个人的经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自己依然是同一个人,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今天我记得我昨天的一些思想,明天我会记得我昨天跟今天的一些想法;我敢肯定它们都是同一个人------我自己的想法”.psychology,comeon!(3)自尊(self-esteem)自尊是统我的第三个状态,在儿童两三岁时出现。此时,儿童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更为熟悉;当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他们会体验到自豪感,而当他们失败时,则会有羞耻感。他们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反对来自父母的任何意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典型的抗拒性。这些敌对倾向在青春期经常重新显现出来,特别是他们感觉到敌人是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的时候。Backpsychology,comeon!(4)自我扩展(self-extension)儿童大约在4岁到6岁时,往往十分关注自己的占有物。这个阶段儿童典型的表现是自我中心。对此奥尔波特举了一个十分有趣和有教益的5岁儿童的例子.随着人们的成熟,他们逐渐把对自己的关注扩展到家庭、事业、宗教和国家上来。个体不再自私的立场看待它们(“他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基于他的道德原则与道德思想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因此,自我扩展最早的发展阶段是自私的,在以后的阶段它不一定是自私的。psychology,comeon!(5)自我意象(self-image)伴随着自我扩展,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象。按照奥尔波特的观点,自我意象有两种成分:①我们对要求自己扮演的角色的习得性期待;②我们将来寻求实现的抱负。自我意象的进化,使得道德感也随之慢慢产生。儿童学习去做大人期望他们做的事,并且避免去做会遭到反对的行为。他们开始计划未来,并尝试着考虑他们的职业和信奉的价值。psychology,comeon!(6)自我理智调适(self-as-rational-copper)6至12岁期间,儿童开始深入思考问题。他们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喜欢检验自己的技能,特别是智力技能。同时,他们还会歪曲事物和进行自我防御。尽管如此,奥尔波特认为该阶段的儿童开始感到他们的理智力量并且实践它。奥尔波特将统我的这一状态叫做自我理智调试,有时还简称它为理智力量。psychology,comeon!(7)统我追求(propriatestriving)从13岁青春期开始,青少年开始发展自我的方方面面,奥尔波特将这种倾向称为统我追求。他把动机分为两类:外周动机和统我动机。外周动机是指要求基本需要(如饮食、御寒等)获得满足的内在动力。这类动机要求立即得到满足以降低紧张。这是一些简单的自动行为。相反,统我动机则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自我目标。例如:如果一个学生确定要考大学,他就要努力学习,一个人要想成为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他就要刻苦锻炼。当个体追求主要目标时,统我使人格的各个方面获得统一。所以,奥尔波特说:“长远目标的拥有,被视为个人存在的中心,它使人类和动物相区别,成人和儿童相区别,健康者与病人相区别”。psychology,comeon!统我追求的出现与道德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儿童的内心里,这个“必须”的道德感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良知概念。这是建立在对惩罚的恐惧之上的道德感。儿童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当他们违反这些规则时就会感到内疚。随着人们的成熟,他们对世界及他人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生发出“应该”意识。在这个阶段,对外在权威标准的服从让位于对内部标准的听从。行为受自己的价值观与自我意象的引导。从“必须”意识向“应该”意识的过渡并不是自动的。不少人虽在年龄上已是成人,但行为却仍像儿童。他们继续以父母的禁令为行动指针;他们遭受负罪感而难以自拔,重复着权威人物带来的内心矛盾。他们还未学会依靠自己的判断行事,也没学会依照追求的目标进行自我定向。psychology,comeon!(8)知者自我(self-as-knower)成年时期,我们开始了知者自我的发展。我们现在具备了将之前统我的所有状态整合为一体的能力。如奥尔波特所说:我们现在不仅能认识外界,而且还知道统我的经验特征。是“我”具有躯体感觉,是“我”日益体认到“我”的自我同一性;还是“我”注意和反思“我”的自我主张、自我扩展、自我文饰以及兴趣和追求。于是当我思考统我的功能时,我感到它们很可能从根本上是一起的,我感到它们是用某种方式与已知的“功能自我”相联系。psychology,comeon!最后,虽然统我的不同方面出现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但奥尔波特认为它们都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中的几个或全部在一个既定的情境中能够同时起作用。例如:设想一下,当你面对一场关键考试的时候,你会情绪紧张(躯体自我);你还会意识到这次考试对你过去、未来的意义(自我同一性);意识到你光荣地参与(自尊);意识到考试结果对你的家庭意味着成功或失败(自我扩展);意识到你的希望与抱负(自我意象);意识到你在考试中成为问题解答者的角色(理智中介者);意识到当时的情境与你长远目标的关系(统我追求)。在现实中,统我的各方面是融合在一起的。psychology,comeon!二、成熟人格的发展G.W.奥尔波特描述了生成(becoming)的发展过程。他认为成熟人格(maturepersonality)的发展需要时
本文标题:G.W.奥尔波特自我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3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