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艾滋病护理及职业暴露防护讲义
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艾滋病护理与职业防护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护理•艾滋病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3一、艾滋病基本知识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4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的介绍了他们发现的五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治愈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数十万人感染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的起源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5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43.4万例,其中经性传播比例为89.9%,男男性传播所占比例为21.1%。•中国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九成经性传播,青少年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6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艾滋病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云南、广西、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区HIV流行率特别高)•传播途径多样化(吸毒和性传播成为新感染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人群出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7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8吸毒人群妓女配偶吸毒女性吸毒人群配偶婴儿嫖客吸毒人群性行为性行为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9艾滋病(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经过大约7-10年的潜伏期,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失去抵抗力,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机会性感染,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病人表现的症状无特异性,病死率极高。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0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1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2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1.性接触(同性、异性)•2.血液传播(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污染的针头、注射器以及消毒不严格的手术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械、纹身、拔牙、共用剃刀、牙刷等)•3.母婴传播(子宫内经胎盘、分娩过程及母乳传播)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3与艾滋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拥抱和接吻•握手•共用毛巾、马桶•共用茶杯和餐具•同一游泳池游泳•蚊虫叮咬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4艾滋病:感染早期•持续3个月左右,可长达6个月;•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烧、头痛、腹泻等;•初期(窗口期),血检查不出是否已被感染(所谓艾滋病的窗口期是指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即窗口期,一般为6周左右)•后期,血检可查出已被感染。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5艾滋病:无症状期•7-10年左右;•被感染者无症状,自觉良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血液检测HIV抗体阳性。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6艾滋病:艾滋病前期•持续1-2年;•感染早期的症状再次出现;•还出现•(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免疫力极度下降。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7艾滋病:艾滋病期•1年左右;•AIDS发病前期的各种症状加重。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如: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弓形虫脑病等;•AIDS病人最终死亡。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8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1920二、艾滋病的护理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1(一)窗口期的护理护士在接诊病人时,要认真评估每一位患者,特别注意其职业和经历,有无外伤、吸毒、输血史。学会“查言观色”,如怀疑可能有过艾滋病高危行为,应注意:1、要防止针刺伤及锐器伤,使用护理安全产品进行治疗和护理。2、接触病人、操作时戴乳胶手套;有可能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到口腔、眼睛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目镜。3、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用肥皂、清水彻底清洗,脱出手套后也要洗手。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2(二)心理护理•心理反应:否认是在人的自我受到威胁时才具有的潜意识的心理防卫,一旦诊断为病毒携带者或AIDS时,病人首先是否认,短暂而有效的否认可以暂时保护病人免受强烈的心理应激,使病人有一个心理缓冲的余地。病人表现为不服从医疗及护理措施。不采用良好的应对方式应对疾病。•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窗口期”。由于医学上还没有绝对明确的窗口期,个别有过高危行为的人甚至两年了还在检查,不知道要在恐惧中持续多久,所以,要用科学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开导。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3护理措施:1.鼓励病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病人平静地接受现实。2.向病人提供准确的疾病信息,使病人能尽快了解自己的疾病,决定自己的治疗及护理方案。3.鼓励家属陪伴,接受病人的心理感受,解除病人恐惧感。4.如病人及家属无法承认现实,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否认心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必要时需请心理专家。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4•当护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必须考虑到该病症对人的心理社会影响,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尊严和独特性,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的背景都不相同,护理人员要掌握新知识,有良好沟通技巧及具备保密能力。面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复杂的心理医护人员应担当起:(1)照顾者•医护人员须为患者及家人在患病期间的不同阶段,提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照顾。一些患者会因身体病变和心理的变化而变得难以相处和照顾,护理艾滋病病人时,护士们必须意识到。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5(2)辅导者为病人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援及预防HIV感染知识.指导患者相互配合免疫监测及预防性治疗。HIV感染者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该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出现轻微症状的感染者要比无感染者接受更严密的免疫监测。(3)病人的支持者增强病人的自信心。护士要事事以病人利益为优先考虑,并避免泄露病人隐私。此外,还应致力改变社会对受HIV感染/AIDS病人的歧视。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6(三)常见症状的护理1.乏力和虚弱2.厌食和体重下降3.呼吸困难和咳嗽4.腹泻5.皮肤护理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7(四)消毒隔离人们往往谈“艾”色变,许多医务人员也存在着强烈的恐惧感。事实上,只要以科学态度正视这种疾病,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HIV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75%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也能灭活病毒。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81、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体液隔离和保护性隔离。让艾滋病患者住隔离病房或单人病房。2、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半小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地面,床旁小桌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3、每间艾滋病患者的病房要有独立的卫生间,拖布不要和其他患者的混淆。4、艾滋病患者用过的被服,床单,衣物等布类用品换下后,实行分类处理。消毒隔离措施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295、艾滋病病房内的垃圾处理:集中艾滋病病房内的垃圾,放入双层垃圾袋中立即送到焚烧炉焚烧。6、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及治疗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并注意手套的完整性,如有破损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7、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物品实行双浸泡消毒,并毁形处理,污染的器械放入消毒液中浸泡,并高压消毒。8、艾滋病患者出院后病室进行终末消毒。消毒隔离措施30三、艾滋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1(一)HIV危害程度分级和生物危害评估1.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级(1)危害等级I(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2)危害等级II(中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3)危害等级III(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4)危害等级IV(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HIV属于危害等级III(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HIV是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一般不能治愈,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的病原体。2.HIV生物危害评估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在漫长的无症状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却具有传染性。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2(二)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特点1、针刺损伤和黏膜暴露为主2、利器类型以中空针头为主3、实验室技术人员、各科护士和内科医生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人数居多美国CDC对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感染HIV情况统计污染源情况暴露途径利器类型47HIV+血液1HIV+带血体液1HIV+其他体液3HIV+病毒液(实验室)45针刺或割伤5黏膜暴露1针刺+黏膜1不清41中空针头2破玻璃1解剖刀1不清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3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4医务人员因为诊断、治疗或护理病人,接触并暴露与HIV传染源的机会较多。以下是常见的情况:(1)护理人员在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抽血、注射时,被针头刺伤;或其伤口接触到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等。如国外曾报道2名护士在护理艾滋病人过程中,不小心将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脚背皮肤,分别在27天和45天出现HIV抗体阳转。临床上常见的职业暴露感染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5(2)血库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被带有HIV的针头或玻璃损伤。或有伤口的部位接触到被HIV污染的血液、含血体液。(3)血液透析人员的伤口接触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4)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含血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里。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共同参与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36安全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本文标题:艾滋病护理及职业暴露防护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4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