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单元《如何写读后感》PPT
如何写好读后感请你来回忆:成语:滥竽充数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从那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缺点:1.个人不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2.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优点:1.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2.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3.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4.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从齐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不懂装懂,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2.做事不认真,稀里糊涂。3.视百姓如粪土,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国力、财力。从齐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优点:追求精确,实行责任到人。缺点: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想一想: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如果让你写一篇读后感,你会怎样写呢?欣赏一篇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讲了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了。(引)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了真本事,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宫里吗?可他没有下苦功夫,却耍起了小聪明,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议)《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记得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总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因此每到考试时,我总是名落孙山。(联)现在我读了这则寓言,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经不住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结)请你想一想:1.这篇读后感的开头是怎写的?读后感的开头,要用精炼的文字概括介绍你所读的内容。因为你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精要地简介,会使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是读后感的第一步“引”。2.故事大概介绍完后,第二自然段又写了什么?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是读后感的第二步“议”,“议”是对“感”的直接的、初步的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进行了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第三自然段又写了什么?把体会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这是读后感的第三步“联”。1.联系自己的实际,要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2.联系社会实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4.联系实际之后,作者在结尾进行了总结,看一看结尾有什么特点?结尾要归纳看法,点明主题,总结全篇。读后感四步曲引议联结围绕感悟简析引文联系实际总结全文引用原文亮出感悟证明感悟升华感悟请你来总结:请你来欣赏:请欣赏另一篇《滥竽充数》读后感!读《滥竽充数》有感暑假期间,乘学校放假的机会,我有幸阅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寓言故事》一书。不时被书中那绝妙的故事惹的捧腹大笑。其中有篇《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滥竽充数》是讲的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他乘机混在里边吹,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让他南郭先生吹,必然会露出马脚,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跑了。这则寓言故事,读起来引人入声,读罢使人有感而发:对下层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哪些不学无数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是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太需要有真正的伯乐,那样才会有真正的千里马。总结:“引、议、联、结”是一般结构,习作中是应灵活运用,适当变化的,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论怎样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如何给读后感拟题:读后感题目一般有读《×××》有感,或《×××》读后感。但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或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拟一个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成功=刻苦+勤奋+机遇——读《爱迪生的故事》有感……《伤仲永》读后感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引)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议)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联)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结)【点评】这篇读后感的开头,作者从读《伤仲永》中得到启示,“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紧接着用一个过渡段,使论证由反面过渡到正面,重点列举了牛顿、爱因斯坦的例子,指出他们原来不是“神童”,但由于后天的勤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文章最后指出,“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意义。狐狸与公羊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我来试一试:请你为上面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并拟一个恰当、新颖的标题。评点要求:(1)是否有读有感,以感为主?(2)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3)是否联系实际?(4)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写读后感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三大毛病:(1)复述原文。就是大量地复述原文的内容,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2)感想杂多。所写感想内容多而零碎,没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写。(3)感想空洞。说大话,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如何写读后感》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5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