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情况的调研课题组成员:余王贵杜礼茂朱光燕“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姊妹是一家”。阿坝州是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区域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集区。“龙来氐羌黄河头,创业漫漫几千秋”,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现主要聚居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的北川,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黑水、松潘、绵阳的平武等地。羌族自称“尔玛人”,意为“本地人”,因其长期居住在高山峡谷,又有“云朵上的民族”的美称。几千年来,羌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释比文化是羌文化的灵魂;《羌戈大战》是羌族最著名的史诗;宗教仪式转山会庄重肃穆,神秘莫测;羌碉巍峨,直插云霄;打起羊皮鼓,跳起莎郎舞,喝杂酒,吹羌笛,刺羌绣,羌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羌笛吹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族瓦尔俄足节(歌仙节),羌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如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罗卜羌寨等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此外,这次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产生了2影响,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如执行人神交往的“释比”的法器,羌族服饰、乐器等被埋或遭严重毁损,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前,阿坝州正值灾后重建、科学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关键时期。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推动阿坝州抢救、保护、创造性地传承羌族文化,重建精神家园至关重要;对于推动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即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化至关重要;对于促进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一、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阿坝州羌族文化的现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8.42万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其中羌族人口16.5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8.8%,是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尔麦”。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到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先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羌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人,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少数居3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黑水县,绵阳市平武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和略阳县及其他区域。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地处川西北高原东南边缘,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东与北川县、安县、绵竹市相邻,南接什邡市、彭县、都江堰市,西与马尔康县、红原县接壤,北邻九寨沟县。聚居区幅员面积30363平方公里,羌族人口约15.6万人(据2005年人口普查统计),占全州总人口的18.7%。羌族文化深沉厚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羌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均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羌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人民用碎石片为材料,以黄泥为粘合剂,无需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便可砌成平顶民居与碉楼,有的可达十三四层,其技艺精湛,独具文化价值。羌笛、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刺绣、羌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及阿坝羌寨碉群等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羌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到目前为止,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名录12项(其中羌族6项即羌族刺绣、羌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多声部民歌)、省级名录31项(其4中羌族5项羌族刺绣、苏布士(羌年庆典)、羌族口弦制作与演奏、阿尔麦多声部)、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其中羌族4人)。这些项目涉及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医药、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方面。(二)、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的受损情况汶川大地震给阿坝州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基础设施、国民经济、政权建设和生态体系破坏巨大,同时也给阿坝州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文化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无形损失不可估量,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建设成果遭受重大损失。地震不仅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也使羌民族千百年来在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及文化遗产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理县的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破坏,大批村落房屋倒塌,许多文化遗产资料在地震中损失殆尽,并有不少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1、文物受损情况地震给阿坝州的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汶川、茂5县、理县三个重灾县受损尤为严重。全州共有53处文物保护单位严重损毁,面积达83547平方米。包括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被誉为羌民族建筑瑰宝的碉楼损失惨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碉楼、黑虎群碉、布瓦黄土碉群、直波碉群顶部坍塌,碉体多处开裂,寨中部分民居成为危房;汶川县“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地面建筑严重损毁,其汉代夯土城墙和明代片石城墙全部垮塌,仅存基础。营盘山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馆藏文物损毁严重,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55件受损,一般文物1363件受损。2、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地震使阿坝州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严重,珍贵实物与资料被损毁,传承后继乏人。汶川雁门乡萝卜寨、龙溪乡阿尔村被夷为平地,茂县黑虎寨、理县桃坪羌寨损毁严重,使羌族原生态文化栖息地被毁,“羌笛”、“瓦尔俄足”、“羌年”、“羊皮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地严重损毁,开展活动所需的金丝猴头帽、神仗、神棍、响玲、羊皮鼓等许多珍贵的实物器具损毁;上千份珍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被破坏,重要史料被掩埋,民间艺人、民俗文化爱好者受伤,田地被毁,很多艺人被迫搬迁异地,无家可归,再加之多数传承人年岁已高,心灵创伤很大,生活无规律,无力6教诲年轻人建筑技艺、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礼仪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致使羌民族民俗文化濒临失传,遭遇到最严重的危险。地震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0余人受伤,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在地震中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有1处完全垮塌,6处严重受损,特别是以汶川、茂县、理县为主的羌族聚居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受损惨重。(三)、阿坝州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的情况1、制定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地震发生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组成调研组,赴灾区考察、评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完成《“5·12”川大地震文物受损情况统计表》及受损情况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灾后重建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编制完成《“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文物保护规划》、《“5·12”汶川大地震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规划》、《羌族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项目编制书》、《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重建项目编制书》等规划并上报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邀请了泛道国际、英国SHA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的规划设计。目前,此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组织专家组对抢救和保护工作方案进行科学地研究和论证,确保了抢救工作科学有序进行。72、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由于全州灾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受损,因此,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迫在眉睫。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文博专业人员,奔赴灾区第一线,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挖掘、抢救、征集、清理被掩埋、损毁的档案资料、珍贵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分类建立档案,妥善保存。基本完成羌戏:《十二杯酒》《王英下山》《装芦花》《战长沙》《正月开的记》《何必认真》,山歌:《七十二转经》《盘歌》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正在对羌族节庆、丧葬、婚礼习俗和羌绣花样、羌族服饰、羊皮鼓制作、羌笛、口弦制作技艺进行收集、保护和传承的工作。3、及时清理及转移馆藏文物阿坝州共有942件国家珍贵文物,主要收藏于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汶川县文物管理所、若尔盖县文化馆。地震灾害导致汶川和茂县两县的羌族文物藏品损失惨重,同时汶川文物库房和茂县羌族博物馆馆舍已成危房,有随时垮塌的危险。经初步清理,茂县羌族博物馆收藏的13件一级文物中轻微受损1件(陶器),27件二级文物中严重受损1件(青铜器),273件三级文物中严重受损32件(均为陶器)。一般文物中,1658件陶器和45件瓷器的受损率达70%。此外,还有2000余件考古发掘资料(陶器)受损,总计受损达3000余件。汶川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11件一级8文物损毁1件(碑刻),4件二级文物无损毁,193件三级文物受损17件,此外,还有199件一般文物受损。全州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受损率分别达到6.4%、2.2%、5.6%。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阿坝州对受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安置问题,为重灾区的代表性传承人送去急需的生活用品和救灾物资。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帮助他们恢复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对传承人的伤亡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州共有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在地震中遇难。三是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对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支持他们尽快恢复传习活动。为保护传承羌绣技艺,帮助羌族妇女开展生产自救,积极与李连杰“一基金慈善救助机构”联手开展了对羌绣技艺传承、宏扬和对羌族妇女帮扶救助活动,现已在全州设立了帮扶中心,在汶、理、茂三县成立了救助点。另外,及时将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10类45项申报国家、省级传承人,现已有4人3类3项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搜集地震和抗震救灾实物震后文物保护工作上尊祖先,下荫子孙,对阿坝州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汶川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大群众积极提供征集线索并主动捐赠各类实物,征集到不少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文物。通过9州县文博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已征集到各种施救工具、旗帜、标语等地震实物类见证物2194件;图片、文字资料类见证物13455份;信件、证书类见证物792份;影音类见证物12份;其他类见证物若干份;制定维修方案25处。6、启动羌碉与村寨保护维修工程“羌族碉楼与村寨”是羌族人民伟大智慧和非凡创造力的杰出代表,它生动地记录并反映出羌族人民在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建筑技艺、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各种历史信息,体现出岷江中上游流域在西南地区民族交流史上的文化廊道作用。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怀和重视。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2008年7月15日,“羌碉与村寨维修保护”开工仪式在桃坪羌寨举行,标志着阿坝州羌碉与村寨维修保护全面启动。各级专家分赴阿坝州众多羌寨进行现场勘察,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遴选一流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工作。对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进行了周密的前期部署,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国家、省、州文物局、北京凯来斯公司、辽宁101公司、省古建石窟研究所、河南古建筑研究所等领导、专家对桃坪羌寨进行实地考察调
本文标题: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5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