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电磁环境对联合作战的影响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的分析——电磁环境对联合作战的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随到哪里。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从海战场到空战场,战争方式发生了由平面到立体的巨变。随着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人类在陆海空天思维战场空间的基础上,又开辟了第五维空间——电磁空间,形成了新的战场环境——电磁环境。电磁空间成为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磁环境成为战场环境新的构成要素。它预示着战场空间不再限于由平面向立体,而且发展为从单维到多维、从有形到无形。那么什么是电磁环境?电磁环境由空间、时间和频谱三要素组成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电磁感应,干扰现象。在现代多维一体信息化战争中,构成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要因素由敌我双方的电子对抗,各种武器装备所释放的电磁波,民用电磁设备的辐射以及自然界产生的电磁现象和中立方电磁辐射源发出的电磁波。再加上高能微波武器等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及超带宽、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交战双方激烈对抗条件下所产生的多类型、全频谱、高密度的电磁辐射信号,以及己方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引起的相互影响和干扰,从而造成在时域上突发多变、空域上纵横交错、频域上拥挤重叠,严重影响武器装备效能、作战指挥和部队作战行动的无形空天战场环境。然而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中,电磁波已经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的支柱: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在飞机中已达50%;在舰船中达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达30%;在空间武器中甚至高达65%至70%。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所依赖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干扰等,绝大部分要通过电磁波这个媒介完成。作战行动对电磁活动的依赖性越强,制电磁权的较量便越激烈,电磁活动空间在战场构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电磁对抗作为信息化作战的标志性行动,从根本上决定着战场主动权的得失。因此,电磁环境日趋成为世界各国军事研究的主战场。电磁环境在信息化联合作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磁波是联系“陆海空天”各个战场的信息纽带,在作战过程中,雷达探测、光电探测和电子侦察等电子信息系统,无不依靠电磁活动来实现其功能。指挥员对战场的感知,实质上是从复杂的电磁活动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电磁信号,然后加以判断。而一旦敌方实施强力干扰,电磁活动便会陷入混乱,继而引起传感器迷茫、战场感知错乱。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将小型GPS干扰机摆放在高楼和高山上,使美军发射的多枚巡航导弹因迷航而坠落在伊朗和土耳其境内。伊拉克战争中所发生的多起美英军队误击事件,大多与传感器识别失效有关。电磁环境对电磁环境的真实性具有深远的影响,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的侦查情报,客观上会对战场态势和作战目标的判断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作战层次的决策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组织实施诺曼底登陆时,就广泛使用战略情报欺骗手段。其中,在加莱海峡当面,大量使用了假目标、假指挥通信网的。各种电子佯动手段,为德军营造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虚假电磁活动环境,成为德军大本营和前线指挥官战略判断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至于盟军已经在诺曼底展开登陆行动时,德军元帅隆美尔仍然判断所谓的诺曼底登陆不过是并不存在的加莱登陆的佯攻行动,迟迟不将快速装甲集团军投入到诺曼底方面,错失抗登陆作战的最佳反击时机,造成严重的战役决策失误。通信系统受到战场电磁环境的影响必然在传递数据中断、差错率提高、协同效率下降三个方面严重影响战场感知决策能力和指挥控制活动的稳定性。日俄战争中的1904年4月14日凌晨,日本装甲巡洋舰“春日”号和“日进”号炮击俄国在旅顺港的海军基地。一些小型的日本船只观测弹着点,并用无线电报告射击校准信号。在岸基无线电台上的一名俄国操作员听到了日本的信号,并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即用火花发射机对它进行干扰。结果由于不能继续保持对弹着点的掌握,无法对舰炮进行调整校射,日本炮击只造成很小损害和伤亡。英阿马岛战争中,由于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的整体作战效能已经严重依赖于各种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活动,而其自身电磁兼容问题没有有效解决,电磁环境的影响没能消除,结果造成其防控体系的失效,在战争中被阿根廷飞鱼导弹击沉。电磁环境是如何影响联合作战以空中预警飞机为核心的空中作战体系为例,使用预警飞机的机载预警雷达担负整个战场空间的警戒引导任务,并具有将地面雷达的情报数据融合功能,其情报融合与发放的重要途径就是数据链系统,该系统将作战区域内各种作战平台,如战斗机、军舰、地空导弹阵地等连成一体,使之共享战场态势像,各作战平台也通过这个数据链将自己的GPS导航定位信息和敌我识别信息,以及自身雷达系统的目标探测情报信息转发回去,与其他作战平台共享。正是在这样的信息流控制下,实现了武器平台在链路中运行,作战行动同步的目标。然而,机载预警雷达、数据链、敌我识别器、GPS导航,这些信息系统的电磁活动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电磁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系统的工作效能受到影响,必然影响整体作战效能的形成和发挥,一体化作战体系所具备的快速、准确、高效能的体系战斗力必然受到严重削弱。联合作战中各种作战平台及其与指挥机构之间,都要依靠无线电通信来传输情报、指令与协同信息。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传播和接收,属于“开放”方式,既是电磁环境的组成部分,又受到电磁环境的影响。信息化战场上,通信系统广泛用于武器装备、作战平台和各类人员,如此密集的通信系统拥挤在狭窄的战场,传递数据中断、差错率频发、协同效能下降,在所难免。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辐射的电磁信号,时刻处于敌方监视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信息化武器装备通过辐射和接收电磁信号获取信息,这就为干扰信号的进入留了“后门”,埋下失效甚至失能的隐患。这种干扰源很多,有敌方的电子压制和欺骗,有双方民用电子设备的无意电磁辐射,还有自然电磁辐射,颇有点防不胜防。如果使用反辐射、定向能武器,甚至可以直接摧毁武器装备的电子信息系统,让这类高技术兵器变成一堆废铁。在日新月异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应如何在电磁环境中采取行动1.加强平时调查、临战侦察与战时侦察结合、印证和补充。平时对电磁环境的调查主要针对可能发生战争的重点地区和方向,搜集有关电磁环境的情报资料。平时搜集的相关的情报资料要建立电磁资源与作战目标情报资源数据库,保持持续更新的前提下,才能为战时提供具体、直接的指导。海湾战争爆发后,多国部队首先在海湾地区建立了空间、空中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侦察体系,集中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电磁情报的搜集工作。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多国部队通过侦察卫星、侦察飞机、地面侦察站和密码破译等手段,全面掌控了伊拉克无线电通信和雷达情况。美军以此为基础干扰伊军的地空联络、低空雷达和飞机上雷达,并获得满意效果。2.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措施采取有效电磁防护措施,切实保障人员生命安全。一切作战行动的最终目标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大功率、高密度的电磁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作战人员的安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营房及野外宿营装备,作为战时人员重要的活动和安置场所,在防止电磁干扰、电子侦察以及微波武器打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具备一定电磁防护能力的营房,几乎均采用金属材料作为围护结构,其虽然具备较为理想的屏蔽效能,但昂贵的造价也使得其普及性差、适用范围小。此外,金属表而的强反射性也大大降低了自身的“隐身”性能。因此,必须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作战人员活动和安置场所的电磁屏蔽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战场上“藏得严,防得住”的需要。在电磁环境复杂多变的作战情况下,一款对电磁脉冲具有屏蔽防护作用,不在受到电磁波的干扰,最大限度的保护作战能力和作战仪器的安全运行的产品——防电磁脉冲屏蔽帐篷应运而生了,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能,增强战场适应能力。3.要提高武器装备、通信系统、自动化指挥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就必须从提高其自身电磁兼容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入手。首先,严格电磁安全防护标准、搞好电磁设备的功能融合,提升战场适应能力。其次,改善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提升防自扰能力。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参战部队电子装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果电磁兼容问题小能很好解决,势必相互影响和互相干扰,使自己陷于“电磁陷阱”之中。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增强各类电子装备的电磁兼容功能,努力提高防自扰能力。再次,增强设备的电磁防护性能,提升抗干扰能力。运用高新反侦察技术,提高战场电磁伪装水平。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小仅使战场电子侦察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也促进了战场电磁伪装技术的飞跃发展。美军作战实验室进行的上千次攻击实验表明:同样的攻击下,未进行伪装的目标幸存率为9%--38%,而进行过伪装的目标幸存率则升至42%--90%。因此,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利用各种伪装器材对重要军事设施、电子设备等进行综合伪装,以降低其电磁辐射强度。此外,可使用反雷达隐形材料和具有对激光、红外、可见光隐身性能的新型涂料,对武器装备进行变形伪装,还可借助自然条件进行伪装,云雾小良天候调整部署或组织部队实施地而、海上、空中机动,以降低敌电子侦察效果。作者:李博单位:9-3-5
本文标题:电磁环境对联合作战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79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