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1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1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与新闻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襄,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笔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辩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2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薄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固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妄.通宾客妄:胡乱B.时吐谷浑寇.边寇:侵犯C.及上祠.太山还祠:祭祀D.恶其殷.盛殷:殷勤5.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令狐熙政绩的一组是(3分)()①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②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③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④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⑤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⑥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狐熙出身名门望族,为人严肃稳重。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早在周武帝时就很受重用,仕途通达,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B.令狐熙治理沧州,使百姓安居,风气良好,因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3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一到任就针对当地“殷盛”与“多有奸侠”的现象,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受到了隋文帝的嘉奖。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闻而固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8.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5)子曰:“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论语·学而》)(6)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乙选考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谢晋的人生大智慧李世琦就在《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送来的第二天,我从媒体上得知了谢晋去世的噩耗,我看着手中的《谢晋人生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怅然若失,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又一位大师走了……对新中国电影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对谢晋的电影作品都会顺口说出几部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篮5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八九十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他为观众奉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我还在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到人们以敬佩的口吻说电影界的“二4谢”(另一位是谢铁骊)。这次因为编辑《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一字一句读了《谢晋人生智慧》书稿,才对这位大导演有了深入的了解,领略了他的人生大智慧。回顾谢晋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远的精神境界。他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谢晋的家乡是浙江绍兴,这里人杰地灵,代有英贤。古有王羲之、陆游,今有蔡元培、鲁迅、秋瑾,给予他深深的精神熏陶。他的远祖是东晋名相谢安,就是那位在谈笑间大破强敌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为了继承先祖的精神,他为自己取号“淝捷”,这是人们很少知道的。中学时,他上了春晖中学。这虽然是一所地方中学,却是一所名校,当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张天翼等曾在此亲执教鞭,这使他年纪轻轻就眼界大开,起点很高。后来,每次到西安看到汉唐的文化遗迹,他都为中华民族深为自豪,同时又觉得有一种愧对祖先的羞愧感。正是这种感觉导引了电影《鸦片战争》的诞生。谢晋似乎注定是要做电影导演的。他的母亲特别爱看电影,他家附近就有不少影院、剧场,看电影、看戏特别方便。由于母亲的影响,早年的谢晋成了电影迷。1938年
本文标题:201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