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前言:在中国古代史上,农民起义可以说是数见不鲜,比如秦末农民战争、黄巢起义等。这些斗争有的取得了成功,但更多的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同样属于农民斗争的范畴,与众不同的是它发生在近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综合产物,因此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它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令人悲哀的是,太平天国最终仍是没有摆脱陷落的命运,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夹击下失败了。我们不禁为此扼腕叹息,在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历史深处的反思。关键词:太平天国革命近代史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同前朝的那些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有一句话更是准确反映了天国兴起的直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点明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一变化不仅使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还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削减大半”,这表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更多的是给中国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大量流民的出现。财政上为偿还《南京条约》中规定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地主豪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封建社会的腐败日益显露。并且英国的胜利使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农民“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赋税负担增加了一倍以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对清朝统治日益不满,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就造成了农民暴动此伏彼起。由此可知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从而加速了起义的爆发。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尽管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差异,并不是普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资政新篇》提倡民主和法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可以说它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只是二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分田的规定实质上是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使广大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并且造成人们对外界的需求极少,几乎不去购买商品,这就使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若想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像西方的圈地运动一样从根本上摧毁小农经济,但这又是违背太平天国运动本质的做法。再加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重,那些国家是不会让中国通过他们的道路走向富强的。所以从这一点看,《资政新篇》也具有空想性,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同消灭封建制度结合起来,没有把历史发展趋势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脱离了农民革命的实际。可以说由于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并未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据此史学界通常只把《天朝田亩制度》看做太平天国的正式纲领,而《资政新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其实不仅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人物左右为难,在自然经济困扰下,后起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感到无所适从。国内市场的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同样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矛盾也随此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阶级矛盾转化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及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太平天国虽然接受了推动历史进程的任务,但它当时也没有对这一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仅涉及了平均分配土地和平分社会产品的内容,并无任何反对外来侵略的主张;《资政新篇》则是严重脱离客观现实,忽视了已成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中国是不可能像那些西方国家一样独立自主走向富强的。此外它提出实行外交平等、互不干涉的原则,说明太平天国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缺乏社会斗争的经验,在革命的最后关头仍对西方国家残存些许幻想。从这两个文件中可见太平天国体现更多的还是旧式反封建农民斗争的一面,不过不能因此而否认它们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巨大冲击作用。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仍未摆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窠臼。久而久之太平天国的成员们思想就发生了蜕变,有些人已丧失了原先农民革命领袖的本色,而是变得好大喜功、生活腐化、争权夺利。暗中观察的清朝官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编写《贼情汇纂》,并声称这对清政府而言“必有大喜事”。面对严重危机,洪秀全不得不停止对权位的争夺,设法重振国威。他果断任用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先后封他们为英王、忠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建立起了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在赴南京投身革命大业之际曾作《香港饯别》一诗,其中“英雄从此任纵横”一句慨然以英雄自任,表示从此纵横天下,去扭转乾坤的壮志凌云,令人感佩。在后期的防御战中太平军丝毫不因困难而退缩,取得了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等成就,把围困的清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也算是实现了为革命纵横天下的誓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史实告诉我们,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但小农经济地位又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狭隘、自私、分散、保守、落后的一面,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四、后记——谈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它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了农民阶级虽然有自身的落后性,但是由于长期深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能够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加剧了这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同印度民族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等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形成一股民族主义潮流,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期。是旧式农民起义和新式人民斗争的分水岭。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会带来革命的失败,但不能因此否认它的历史功绩。更为重要的是,时代赋予太平天国的是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而不是简单改朝换代的任务,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第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第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二、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第一,对正常家庭生活的破坏。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后,其信徒以紫荆山为中心,广泛分布在周边地区。随着拜上帝教在广西传播,由于清政府和地方团练、地主豪强的不断压迫,信教的群众越来越多,而且往往是一人信教,全家信教。于是当拜上帝教的领导集团发布要求各地会众迅速开赴金田团营的时候,各地会众团营变卖家产,由近及远,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奔赴金田。一到金田即将所带财物上交“圣库”,而会众则统一编制,男女分开,同时规定夫妻不得相聚,每星期只能见一次面,并且见面时有人监督,两人见面要保持较远距离,窃窃私语和谈情说爱则要杀无赦。但是这一禁绝兄弟、姐妹相见,不让母子亲近,拆散家庭的政策实在有违人伦,因此在定都天京后不久,怨恨言论四起,军心也开始动摇,甚至发生了多起逃跑事件,其中还包括很多早期的广西起义信徒。第二,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早在金田起义伊始,起义队伍就实行了“圣库”制度。“圣库”制度规定所有人都不能私藏财物,一切财产都要上交圣库,进行集中管理,平均分配与所有人,使人人得以保暖。所以当太平军每攻克一地,即接受和收缴当地的一切财产,对城市富裕殷实户实行没收和强行逼索,对一般居民实行自愿进贡政策,民众害怕兵祸自然不敢不贡。因此,每当太平军所过之地,其财富尽被搜刮,留下的大多是“穷城”,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极大。这种建立在国家公营和平均主义分配办法上的经营,严重摧残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因征调和逃亡等原因造成人数锐减,因而不能长久。第三,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拜上帝教也将这一基督教教义继承过来,将“不准拜邪神”列为“十诫”之一,否则触犯天条是死罪。而在洪秀全认为,除了上帝外,其他的都是迷惑害人的邪神,所以从一开始太平天国就破坏偶像,反对其他宗教。太平军所到之处,捣毁神像是为要务,同时太平军所到之处见和尚道士就杀,烧毁其他宗教书籍和绘画,破坏宗教艺术作品,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重大损失。而且太平天国开始时对儒家学说是排斥的,曾掀起一场反孔运动,捣毁孔庙,焚烧儒家书籍,禁止阅读孔孟以及百家书籍,以拜上帝教教义为科举考试题目。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但是儒家是传统中国的统治学说,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排斥,所以太平天国采取删改儒家典籍的办法为己所用。参考文献:1.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2.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参考文献:[1]王兴福.太平天国在浙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南京大学历史系太平天国研究室主编.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3]周武,张剑,何益忠,李志茗.太平天国史迹真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史式.太平天国不太平[M].重庆出版社.2005[5]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
本文标题: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3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