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的一般含义和分类•2、掌握连接派的四种学习理论,即桑代克的联接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掌握认知派的四种学习理论,即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学习心理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一般含义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产生学习的特征有三个(判断题)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时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二、人类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狭义:即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简单)(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3、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三、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的条件》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连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1、智慧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指向学习者的外部环境2、认知策略(内部行为的控制)3、言语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4、态度(影响选择倾向)5、动作技能(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试误说(联结说)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在尝试的反复过程而习得的(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小猫箱子(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桑代克的“迷箱”实验•桑代克(E.L.Thorndike),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他认为:•1、学习是一种渐进、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2、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试探式的、尝试与错误式的学习,因而他得出“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所以,他的学说也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准备律(P38)练习律(P38)效果律(P38)失用律应用律A: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B: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日常教学中的预习——学生在学前则要先复习旧课,预习新课以及根据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收集资料等。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日常教育中的复习、应用等实践手段。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日常中常说的“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就是此意A: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B: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者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主要是讲“情感(情绪)对认知效果的影响”。所以教师及时、恰当、没有偏见的表扬、欣赏、赞许以及学生内部的成就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一)巴甫洛夫(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典实验:狗的条件反射形成(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出现)2、刺激泛化与分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之后,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后,仅呈现铃声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经典)条件反射(CR):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是有机体因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等)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食物等)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可以成为条件刺激(CS),而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食物等)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发射。巴甫洛夫的理论无意中给了布尔什维克领袖以重大的启发:环境可以改变人的生理和心理,创造出新的反应机制,通过重复的灌输和指令,人的大脑会对一定的术语和名产生条件反射,自动地做出和灌输者和指令者的要求相一致的反应。《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瑞德在超市上厕所“打报告”的行为就是这样——“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因此是条件反射。消退(P136)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也就是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恢复(P136)泛化(P136)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但是如果铃声持续呈现,而食物却不出现,最后,再听到铃声时,狗就不会分泌唾液。在学习上表现为“遗忘”——“因为复习、使用等强化的减少而知识的遗忘”。当消退现象产生后,条件刺激再度出现,条件反射可能自动恢复。对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事物作出相似的反应就是类化(泛化)。“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幼儿因怕鼠,甚至怕兔”、”飞蛾赴火“、”大城市公鸡晚上叫“、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爬梯子摔了下来以后患上登梯恐怖症、社交恐惧症等现象——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是”干扰“——混淆。当学习对某个刺激作特定的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引起,也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分化(P136)类化的反面,指的是条件反射过程中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条件反射的精细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印刷工能区分30多种”黑——白“之间的颜色,一般的人只能区分10多种;体操运动员保持姿势、炼钢工人辨别钢花。对同音字的区别——父女俩个弹琵琶”和“妇女俩个谈枇杷”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一)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白鼠斯金纳箱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3、消退4、惩罚---降低反应概率(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时间发展情况)60年代疯狂状态,70年代热情降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的动物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一个木箱内装有一个操作用的按键或杠杆,还有一个提供食物强化的食盒。动物一触按键或按压杠杆,食物盒就出现一粒食物,对动物的操作行为给予强化,从而使动物按压杠杆的动作反应概率增加。在这里,动物按压操纵杆的行为成为获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条件反射”。A:斯金纳认为:这种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B:这种反射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C: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00射的方式习得,其条件反射处于刺激型;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其条件反射属于反应型。据此,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完好的有机体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因此操作式学习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反应型的条件反射比刺激型的条件反射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例如,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浪费),仅需要找到对需要校正行为的个体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欣赏),然后等待理想行为(节约)的出现。当个体作出不良行为(浪费)时就不给强化,而个体表现理想行为(节约)时则给予强化。通过这个过程,不良行为逐渐消失,而理想行为则得以扩大和巩固。3、凡是能够增加某种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可以说是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承认、认可;注意、欣赏等。——正强化皱眉、斥责、不及格、贬低、忽略、否认等——负强化4、虽然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能作为强化物。但是负强化的正面作用往往比较低。所以我们一般使用正强化。表扬正确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批评消极行为带来的制止作用操作条件反射(UR):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激刺(在前)反应(在后)操作条件反射反应(在前)激刺(在后)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如婴儿牙牙学语,偶尔发出一声“妈”,母亲就会高兴地抱起来吻孩子一下。实际上,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叫“妈妈”,但母亲的吻却给孩子带来温暖。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操作行为是“妈”音母亲的亲吻是强化刺激孩子学会叫妈妈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10、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项关键性因素是()•A:强化B:刺激•C:反应D:评价•11、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是指()•A:效果律B:准备律•C:失用律D:应用律•12、下列属于操作条件反射的现象是()•A:望梅止渴B:“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举一反三•D:因讲礼貌被赞扬,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简答:•1、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足。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A:应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联结增强。•B:失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足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简答:•2、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1)、相同点:•
本文标题: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5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