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对口高职考试联考(一)-文化素质试卷
文化素质试卷第1页(共12页)2017~2018学年重庆市对口高职考试研究联合体第一次联合考试文化素质试卷2017.12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12页。由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构成,各100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3.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语文》部分(100分)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A.亵渎牛犊尺牍黩武B.惴栗喘息揣测踹开C.差错差劲差遣参差D.嗔怪缜密谨慎滇池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明火执仗滥芋充数洵情枉法礼上往来B.风驰电掣瓜熟蒂落暴戾恣睢雕栏玉砌C.越俎代庖毁家抒难韬光养晦精兵减政D.螳臂当车引疚自责觥筹交措名落深山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2)友谊最高的境界是彼此的孤独。(3)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离开学校呢?(4)领导在大会上宣布:这次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A.掩藏守候径直不止B.掩埋守护径自不只C.掩藏守护径直不只D.掩埋守候径自不止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王三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平铺直叙,真叫人头疼。文化素质试卷第2页(共12页)B.社区民警王强为大家做的好事擢发难数,是大家公认的“身边好民警”。C.这个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难免养痈成患。D.他们家子孝父慈,兄友弟悌,一家人可谓是相敬如宾,美满幸福。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老师多次说到,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B.重庆的春天,到处都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C.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的动人乐章。D.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延续、承载,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6.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健身房、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可以说设施完备。B.老爷是一个意志坚强,善于忍耐的人,从不叫苦,不轻易流露声色。C.这就是你给予我的?我的朋友。D.张爱玲在总结她和母亲的关系时说:“人世间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7.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项链》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莫泊桑。B.司马光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劝学》是《荀子》中的第一篇,荀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D.戴望舒因成名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8.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在句式或感情色彩上不相同的一项是()A.成熟的麦穗颔首低头,那是一种谦虚。B.绽放的腊梅傲雪立霜,那是一种顽强。C.温柔的水珠滴水穿石,那是一种坚韧。D.飘零的秋叶随风而去,那是一种怅惘。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阅读下文,完成第9~13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粗糙(cāo)公瑾(jǐn)赤鼻矶(jī)B.纶巾(lún)酒樽(zūn)创伤(chuàng)浪淘尽(tāo)C.故垒(lěi)料峭(qiāo)针砭(biǎn)江渚上(zhǔ)D.应届(yìng)战栗(lì)蓑衣(suō)酹江月(lèi)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B.“卷起千堆雪”中的“雪”和“大江东去”的“东”都是名词用作状语。C.“故垒西边”中的“故”和“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都解释为“旧,旧时的”。D.“惊涛拍岸”中的“拍”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文化素质试卷第3页(共12页)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B.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D.词起源于民间,宋代是词的完美与鼎盛时期,按照词风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豪放词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气势磅礴,这既为“风流人物”的光辉业绩作了铺垫,又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D.“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作者主要从动作上描写了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从容镇定。1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B.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D.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三、翻译、默写(共2小题,共16分)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每小题2分,共6分)(1),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文化素质试卷第4页(共12页)四、现代文阅读(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文化素质试卷第5页(共12页)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⑩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不过,你得忍住泪水。(有删改)16.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作者与母亲有“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的一项是()(4分)A.母亲去世后我不愿触动她遗留下的衣物。B.母亲瘫痪两天之后就永远地离开了我的生活。C.母亲摔倒那天,在开会的我莫名地感到焦灼、急切与不安。D.母亲的死给我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17.下列对第⑨段中叙述的宗教故事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用这个宗教故事,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B.承接了上文的“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同时引起下文关于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痛苦的思考。C.这个宗教故事写的是母亲失去了儿子的痛苦,有悖于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表达。D.这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故事,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18.下列选项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文章先写人会逝世,但记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重庆市对口高职考试联考(一)-文化素质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5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