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真饮食悠久的历史中国清真饮食的起源,应当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同步的过程。据载,唐朝德宗贞元三年(787年)长安城里的胡人已达4000多户,大都是回回的先民,他们已开始在长安开设“胡店”“波斯邸”,兴建清真寺,买卖胡麻饼,胡麻粥等。唐代商业贸易发达,在广州出现了穆斯林社区,称为“蕃坊”,即城市中外国人居住的街区,唐代盛行的“油香”相传是从古波斯传入中国的,唐朝不但记载有穆斯林的饮食,而且还记载了大食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饮食律例。唐朝宝应初年,居大食12年之久的随军书记杜环在《随军记》中介绍伊斯兰教教法时说:“不食猪狗驴马等肉,”“断饮酒,禁音乐”(见杜佑《通典边防九》)在北宋时期,穆斯林的饮食习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非穆斯林的关注。宋人朱在《萍州可谈》卷2中记载了萍州蕃坊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和饮食禁忌“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广东通志》亦云:“牲非同类杀者不食。不食犬猪肉、无鳞鱼。”现在的一些清真名吃,如羊肉饼、韭饼、油酥饼、年糕等,其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宋代。元人编撰的百科全书式的《居家比用事类全集》共十卷,其中就有“回回食品”一节,收录了12种菜点的制作方法。元代大臣忽思慧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编的三卷本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也记载了不少穆斯林民间的清真菜点,如“河西米汤粉”“柳蒸羊”“河西肺”等等。其中绝大部分以羊肉为原料。明代穆斯林饮食,在菜肴配置,烹调和面食制作上有许多创新,饮食品种多样。穆斯林在烙饼、蒸馍、做长面时,继承先人的传统,喜欢在里面调香料,使烙的或蒸出的馍馍味道极香。蒸牛羊肉也用香料,这种香料用在饭菜中,不仅调味,还能解毒、去膻,对人体有一定疗效,所以一直延续至今。清代以来,全国穆斯林人口普遍增加,分布广泛,真正体现了“回回遍全国”的完全意义。从事清真餐饮业的穆斯林已经十分普遍,可以说全国各地穆斯林较集中的地方,都有清真餐馆清初的山西太原的清和元、安徽安庆方顺兴筵席馆,创办于乾隆年间的陕西西安辇止坡老童家羊肉店,创办于嘉庆年间的辽宁沈阳马家烧麦馆、河北保定马家老鸡铺,创办于同治年间的湖北老河口市马悦珍餐馆、河南开封马豫兴鸡鸭店,创办于光绪年间的江苏南京蒋有记餐馆、湖南长沙李合盛餐馆,天津白记饺子馆、北京东来顺羊肉馆,还有创办于清末的西安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等等。这些清真餐馆分布地区广泛,经营方法灵活,在清代全国餐饮业中颇有影响,深受各族人民欢迎。清宫御膳,特别是乾隆以后的宫廷御膳,是历代朝廷中最为丰盛的,其中的清真饮食也是规格最高的。清真宴席全羊席是继满汉全席之后的宫廷大宴席之一,为宫廷招待穆斯林客人的最高档次宴席。全羊席是用整个羊的各个不同部位,烹制出各种不同品名、不同口味的菜肴。也就是说,从头至脚,每一处都能做出一个菜。例如羊耳朵,可分上、中、下三段,三处可做出三样不同的菜肴:羊耳尖可做“迎风扇”,羊耳中段可做“双凤翠”,羊耳根可做“龙门角”等等,品种五花八门,名称各有千秋。而且从头至尾,在所有的菜名中不露一个“羊”字,全都以美丽、生动、形象的别名代之。全羊席的餐室很注重伊斯兰特色,桌布要用蓝色,还要用白布缝上“清真”二字。另外,清宫中的很多清真菜肴,现在仍为清真饭店所保留,例如:它似蜜、桂花羊肉、葱爆羊肉、芝麻里脊、炸牛排、锅烧鸡、盐爆散丹等。还有一大批宫廷清真小吃在民间流传,如凉糕、撒糕、切糕、甑儿糕、芙蓉糕、蜂糕等总之,中国的清真饮食历史悠久,起始于唐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为以后清真饮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标题:清真饮食悠久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6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