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涵盖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面面俱到,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机动灵活地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基本格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二、侧重加强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在坚持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标准(实验稿)》基本设计“几个不变”的思路指导下,修订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①对一些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②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③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④对“乡土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1.“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在“地球和地球仪”单元,《标准(2011年版)》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修内容,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地图”单元的修订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2.“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在“海洋和陆地”、“气候”、“居民”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教学要求;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建议。在“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地域发展差异”,原因是用“地域”替代“地区”,便于跟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概念区分开来。删去“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的要求,以便减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复。在“认识区域”单元,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认识大洲”中删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在“认识地区”中删去“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一要求;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标准(2011年版)》对“认识区域”单元的“说明”进行了调整,明确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选择的地区数由至少5个改为4个。3.“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在“疆域与人口”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稍稍降低了要求;将“省级行政区”这一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标准(2011年版)》补充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内容。在“经济与文化”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拆分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哈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项内容,既明晰了要求,也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说出“铁路干线”的分布。删去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新增“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论题。在“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地域差异”。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较为宽泛,且“地域差异”这一标题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遥相呼应。在“认识区域”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位置与分布”的6项内容简化成5项,“联系与差异”的8项内容简化成6项。删去“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项内容。整理、归并、删去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新增具有时代特征的“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表述的结构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更为明确地指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新增“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4.“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乡土地理”部分原有8项“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6项,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前4项“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并且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增加了第5项“标准”,最后还从热爱家乡方面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要求。三、《标准(2011年版)》的新要求、新变化。1.关注“前言”导入语修订后的新提法。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标准(2011年版)》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是跟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这一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3.关注“课程基本理念”的新调整。“课程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精简为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的阐述更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删去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分别归并、融人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进行阐述,使“课程基本理念”更趋精炼。4.关注“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标准(2011年版)》的
本文标题: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8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