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第一章糖代谢检查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2、三步不可逆反应: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5、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二、糖的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5、线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氧化脱下的一分子氢在进入NADH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进入琥珀酸呼吸链(FAD)可生成2分子ATP。三、糖原的合成途径★概念: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1、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为直链结构,通过α-1,6糖苷键相连为分支结构。糖原中的重要糖苷键为α-1,4糖苷键。2、糖原主要储存在肝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总量约为70~100g,肌糖原约为250~400g。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5、糖原合成可以降低血糖浓度。四、糖原的分解途径★概念: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2、糖原磷酸化酶只催化α-1,4糖苷键的断裂。3、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因为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只能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4、糖原分解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当机体缺乏糖的供应时,糖原分解加快。五、糖异生途径★概念: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可以升高血糖。1、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乳酸、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2、糖异生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的糖异生能力是肝脏的1/10。3、意义: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有利于乳酸的再循环;③肾脏糖异生有利于酸碱平衡。六、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2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产物:5-磷酸核糖和NADPH。2、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生理意义:(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2)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若NADPH缺乏,可使红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减低,而发生溶血。七、血糖空腹时血糖(葡萄糖)浓度:3.89~6.11mmol/L。(一)血糖来源1、糖类消化吸收:血糖主要来源。2、肝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发生。3、糖异生作用:较长时间饥饿后发生。4、其他单糖的转化。(二)血糖去路1、氧化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为血糖主要去路。2、合成糖原:进食后,合成糖原以储存。3、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5、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肾糖阈:8.9~9.9mmol/L,160~180mg/dl,当血糖浓度超过此水平,出现糖尿。(三)血糖调节1、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胰岛素发挥作用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2、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3、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肝脏具有双向调控功能,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或其他糖类,以及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四)糖代谢异常1、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2、糖尿病(DM)分型:(1)1型糖尿病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即Ⅰ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而引起。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其特点为:①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②任何年龄均发病,好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③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④治疗依靠胰岛素。⑤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如HLA-DR3,DR4等。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可诱发糖尿病发生。(2)2型糖尿病:即Ⅱ型或成年发病DM概念: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特点:(1)患者多数肥胖,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2)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低,但糖刺激后延迟释放。(3)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4)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指标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2)空腹血糖大于7mmol/L;(3)OGTT两小时后血糖大于11.1mmol/L。以上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两种若同时出现可确诊。4、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③供糖后症状缓解。5、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是由于糖代谢的酶类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从尿中排出。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累积症、果糖代谢异常及半乳糖代谢异常等,以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八、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一)血糖测定★血糖测定应用氟化钠抗凝剂抗凝。采血后不及时离心,血糖浓度每小时下降5%,不能及时检验的话,应置于2~8℃的冰箱保存,血糖浓度可稳定3天。1、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原理分为3类:无机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和酶法,无机化学法特异性差已经淘汰,有机化学法主要为邻苯胺法(缩合法),酶法的特异性高,是临床检验的主要方法。2、己糖激酶法(HK)是测定血糖的参考方法,吸收波峰在340nm。3、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测定血糖的常用方法,是我国目前推荐临床常规测定血浆葡萄糖的方法。4、餐后血糖浓度的排序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血糖浓度的排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本试验用于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2、方法:WH0标准化的OGTT:①病人准备:实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茶和进食。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h。②葡萄糖负荷量: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水中,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量不超过75g。③标本的收集: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每隔30min取血一次,共4次。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分别进行血糖测定。同时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尿糖。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3、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120min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尿糖均为(-)。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1c。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过去1~2个月(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3、测定的参考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4、参考区间:HbA1c4.8%~6.0%。(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果糖胺测定)1、血清白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糖基化。主要是白蛋白肽链189位赖氨酸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也称为果糖胺测定。2、临床意义: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3、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来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是: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4、参考区间:1.9mmol/L±0.25mmol/L。(三)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1、胰岛素(INS)是胰腺B细胞分泌,入血后约10分钟降解。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呈平行状态,在30min~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10倍,180min时降至空腹水平。3、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μU/ml。4、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空腹水平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曲线峰时出现晚,约在120min~180min。5、C-肽的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但C-肽的半衰期长,约为10~11分钟,且不被肝脏破坏。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图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C肽水平低,对血糖刺激基本无反应,整个曲线低平;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高峰延迟或呈高反应。7、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有典型的Kussmanl呼吸,呼吸深大,呈烂苹果气味,血液PH下降。第二章脂代谢检查常见考点第二章脂代谢检查★高频考点汇总1、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2、甘油三酯分解的限速酶是甘油三脂脂肪酶(HSL)。3、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ACTH等。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等。4、脂肪酸的氧化的肝脏的主要供能方式,但是其产生的中间产物酮体肝脏不能利用,这是由于肝脏缺乏氧化利用酮体的酶(肝生酮不用酮)。5、脂蛋白分类及功能6、载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4、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载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维持脂蛋白的结构、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维持脂蛋白的物理特征、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6、LDL受体的配体主要是ApoB100、ApoE,主要功能是水解胆固醇。★临床常用检测载脂蛋白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VLDL受体(残粒受体)的配体是含HDL的ApoE,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CM残粒和β-VLDL残粒。清道夫受体主要存在
本文标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化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1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