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东北师范大学离线作业考核-2020认知心理学
离线作业考核《认知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分析判断(每题5分,共25分)1、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一个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答:错。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的特点主要有:(1)处理单元间的联结强度不一样,其大小可以用权重来表示,一个单元得到的总输入量是其他各单元输入量乘以各自权重的和;(2)知识的表征是分布式的储存在单元与单元的联结上;(3)联结的强度可以因学习而加强;(4)一个单元受到破坏,整个知识却可以仍然保持,信息处理仍可继续进行;(5)网络是一种层次结构,同一层次的单元间互相抑制,不同层次的单元间互相兴奋。2、我们上课或看电视时的聚精会神属于持续性注意。答:正确。持续性注意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目标或活动上的过程。持续性注意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经常出现的、可以预期的,也可以是那些偶发的、难以预测的事件。3、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进行匹配的过程。答:正确。模式识别是指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进行匹配,从而达到确认一个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进行有效解释的过程。4、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答:错误。外显记忆测验是指直接测验方式,如再认、自由回忆、语义线索回忆等,要求概念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通过对刺激项目的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工来完成测验的过程,要求进行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过程。内隐记忆测验是指间接测验方式,如知觉辨认、残词补笔等,要求材料驱动加工。材料驱动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指通过对刺激项目表面特征和知觉特性的分析来完成测验。5、关于言语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认为言语理解只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答:错误。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在言语理解中,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关于知觉现象中的结构优势效应有哪些理论?结构优势效应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答(一)理论解释(1)整体优先论:字词或客体先得到整体加工,然后再有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或特征没有整体加工,所以速度慢,正确率低。这是试图为所有结构优势效应寻找到共同机制的努力,但似乎出师不利,没有达到目的。很多证据发现,整体的加工未必优于部分,如客体劣势效应实验。(2)自动加工论:字词或客体本身具有意义,而这些意义的识别属于自动加工,自动加工的特点就是立即发生、速度较快、高效性等。(3)推论说(自上而下加工论):人在进行结构优势效应识别时,因为借助了上下文或某些规则进行了推理,而使得单词、句子或客体的识别要优于单独字母特征的识别。(4)编码说:认为字词是语音编码,而字母是视觉编码,视觉掩蔽干扰后者却不干扰前者,所以才会出现字词优势效应。(5)两种知觉系统说:只解释客体优势效应。认为人的知觉存在两种系统,一是特征系统,二是客体系统,单线段的识别依赖于特征系统,而有上下文的线段识别,两个系统都参与,所以后者好于前者。(6)三维优势说:三维图形是产生客体优势效应的重要因素。(二)影响因素(1)刺激的呈现时间或方式:改变实验中字词或图形的呈现时间或呈现方式,有可能影响此类实验的结果是否出现结构优势效应。(2)注视点:如客体劣势效应实验,就是改变了注视点而出现了客体劣势效应。(3)掩蔽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可能从三个方面造成影响上:a.有无掩蔽:有些实验中只有掩蔽出现才会出现结构优势效应;而有些实验却又相反或与掩蔽无关。b.掩蔽的类型:目前在结构优势效应实验中使用的掩蔽类型差异很大。现笼统的认为,掩蔽类型可能是影响结构优势效应出现与否的重要因素。c.掩蔽出现的延缓时间:有实验表明,掩蔽在刺激后出现是否延缓或其本身呈现多长时间是导致实验结果是否出现结构优势效应的可能影响因素之一。(4)不同感觉道:目前关于结构优势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在视觉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道。有理由设想,在其他感觉道内也会存在这种效应。2、关于表象实质的看法历来存在共同代码理论(唯一编码说)和独立代码理论(双重编码说)的争论。试论述两种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实验依据。答:(一)共同代码理论理论内容:(1)我们的各种经验都是以抽象命题的形式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命题是词语、图画共有的东西。人只储存命题,不储存表象。人之所以能体验到内部表象是因为在表征时把命题形象化了。(2)不否认表象存在以及能发挥作用,但是它不是作为单独的表征形式而独立存在的。它可能意味着图画比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加工。实验依据: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学习八张关于课堂学习情景的图片,每张图片呈现10秒钟。在全部图片学习完后的再认测验中会出现两种迷惑性图片,以检测被试是否能正确分辨出来。一种是“表面性迷惑”图片,即与前面学习过的某图片仅仅在不重要的视觉细节方面有差异(如教师的着装从短裙变成了长裙);另一种是“类型改变”图片,即图片的意义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如原图中教师使用的世界地图在这里变成了一张艺术图画,表明教师教授的学科发生了变化)。再认测验的结果显示,被试能认出77%的原图、正确拒斥60%的表面性迷惑图片,但能正确辨别出94%的类型改变图片,远远高于前两者的辨别率。这说明被试并不是(或至少主要不是)记忆图片的细节,他们所记忆的是图片的抽象意义(语义)。所以哪怕是图画的记忆也要转化为命题表征。(二)独立代码理论理论内容:(1)人类在记忆历程中有两种代码系统,一为视觉影像代码系统(表象系统),另一个为语义符号代码系统(言语系统)。前者专门处理与非言语的物体和事件有关的知觉信息,后者专门处理与言语有关的信息。(2)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独立性是指两个系统功能上是独立的,即每一个系统可以不依赖于另一个系统单独进行操作。相互联结指一个系统的活动能够引起另一个系统的活动。在某种特定情境下,两个系统还可以相互作用,两个系统间的联结很多,但不完全对应。在对应的部分,当对于某个符号既进行言语加工又进行表象加工的时候,则其强度是每一个系统单独活动时产生的强度的和,称为相加效应。(3)表象表征与言语表征具有不同的性质,即表象表征具有模拟性,是客观事物的类似物,具备事物的大小、形状、距离等空间属性;而言语表征与其所表征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任意联系。(4)两个系统将它们的单元组成为高级结构的方式是不同的,即表象系统以同时性的或空间平行的方式表征系统,因此一个复杂事物或场景的不同成分,同时有效,且能沿着空间维度(大小、形状、方向)进行转换。而言语表征是按系列形式组织成高层次结构,并且按系列组织原则进行转换,比如,相加、删除、改变顺序等。实验依据:通过心理旋转实验可以发现该认知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①渐进性:随旋转角度增加,反应时增加,且旋转角度/反应时=常数。②空间性:平面对与立体对没有反应时上的差异,在三维空间上,心理可发生旋转。③策略性:如果不强制规定,心理旋转会按便捷、就近的方向进行。④可控性:当实验强制要求时,心理旋转可随意按一定方向和角度进行。⑤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心理旋转速度都不完全相同;同一人面对不同材料时的心理旋转速度也不相同。⑥连续性:心理旋转不是跳跃性的,而是连续扫过中间所有可能角度。心理旋转的实验表明:①完成作业时出现了心理旋转过程②这一过程不是命题表征完成的,因此表象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和记忆表征。3、论述长时记忆的遗忘机制。答:长时记忆的遗忘机制主要有以下五种。(一)痕迹消退说长时记忆的痕迹在长期没有复述(复习)的情况下,将随时间而自然消退或衰退,从而出现遗忘。或者说概念结点、概念或命题间的联系将由于长期不使用而消亡。(二)干扰说随着长时记忆存储内容的增多,概念间的联系变得更复杂,对它们的操作(搜索与比较)也变得更难完成。换句话说,记的内容越多,越产生相互干扰;内容越相似,干扰越大。(三)重构说(同化说)人们总是把当前的记忆任务和他们已有的图式或组织好的相关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他们回忆的方式或内容。即先前的知识和期望会使得当前的记忆发生重构,从而导致记忆的干扰或扭曲,最后产生遗忘的效果。(四)抑制说当个体面临不想、不愿或不应该记起某些事物的情况时,他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将早期的相关记忆压制在长时记忆的某个位置深处轻易不会被提取,甚至被排除在了意识之外。如果解除这种抑制发生的条件(如催眠、将被抑制的事物再现等),记忆通常就能恢复。这种抑制引起的遗忘目前主要有认知研究中的“定向遗忘”、“提取诱发遗忘”等和精神分析中的“压抑”两个研究方向。(五)提取失败说大多数人都赞同长时记忆的信息是以命题网络形式存在的,而网络提取信息的关键是概念间的联系。所以一旦当我们丢失了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相连的线索,我们也就失去了提取这一概念的可能。比如“舌尖现象”。4、论述问题解决策略有哪些。答:问题解决策略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种方法被称为“算法”策略,第二种方法是“启发法”策略,往往能更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通常就将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这么两大类。(一)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或按照以往成形的逻辑步骤按部就班找出答案的过程。(二)启发法它是指人们凭借经验等形成的快速推理或解题思路,并不能保证一定得出正确结论或正确解决问题,但却往往能让人快捷、有效的进行推理或解决问题。而在问题解决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手段-目的分析指发现问题空间中问题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再设立几个缩小这种差距的子目标,通过算子不断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式。这种策略实行的关键就是设立合理的子目标,也就是将一个大问题分成了几个更好解决的小问题,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2)向前推理也叫“爬山法”,可算是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变式,当我们一时设立不出合理的子目标或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算子系列太多太复杂时,我们不妨从现有状态可以进行的演变步骤出发试着往前走,几步之后再停下来瞧瞧,比较一下这时与目标状态的差距是否缩小了,这样以渐进的步子向目标状态靠近。(3)向后推理也称“逆推”或“逆向工作”、“反向搜索”等,即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倒着往回走,直至达到起始状态。解几何题一般较适合这种策略。(4)类比迁移也称类推,就是将要解决的新问题(称为“目标相似物”)与以前解决过的问题(称“基础相似物”)相比较、找出相似性,并以以前解决这类问题的相似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5)简化也可称“计划”或“简化计划”。解决问题时,人们常可抛开问题的某些方面或部分而抓住主要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问题,再借助已得出的答案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三、材料分析题(共15分)香港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扮演的卧底有拿东西拍腿的习惯性动作,最后正是由于这个动作被人识别出来,因而暴露了身份。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中的大侠苗人凤,最后也是因为一个习惯性动作“耸背”而被胡斐识破招数、占尽先机。在美国老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的表演,就夸张地表达了自动加工一经激发就不能随意停止的特点。当时卓别林所扮演的工人因为长时间地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结果等到下班了、流水线停了,他的动作都停不下来。影片中,因为吃饭、走路时都是拧螺丝的动作,这个人自然闹了不少笑话。这些都描述了自动加工的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认知能量分配理论中的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资源限制加工和材料限制加工。答案:(一)资源限制加工和材料限制加工(1)概念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材料限制加工: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认知能量分配理论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事实已经证明,它(们)在很多日常领域现象和专业研究发现的背后原理、机制或影响因素中发挥着作用
本文标题:东北师范大学离线作业考核-2020认知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2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