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知识点: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2、60年代文艺政策调整,几大会议: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5、散文三大家: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名解:秦牧、刘白羽、阳朔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3、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而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剧目冠之以“革命样板戏”的称号。4、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1974年7月12日,“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以“江天”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一文,阐述更加系统化,成为“文革”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5、三突出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在哪《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疑问,江青最先提出“三突出”原则。后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无视生活文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其概括为英雄与非英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被衬托与衬托关系,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扼杀文学的独创性。6、主题先行论所谓“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党,民主党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这一主题无论对哪种体裁,在创作之前就已经规定,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7、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描写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注重细节描写,人物塑造复杂多样性,语言具有农村乡土气息。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8、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9、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十年代,盛行于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代表人物作品有郭小川《望星空》、贺敬之《东风万里》。10、《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伤痕文学1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端之作。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12、反思文学1979年的《人民文学》发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想色彩。代表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13、新锋小说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14、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15、《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突出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的思想文化内容。《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新写实小说16、文化散文: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简答题1、双百方针⑴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⑵双百方针产生的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斗争的结束,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分子。1952年赫鲁晓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⑶“双百方针”期间的文艺成果一、产生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一批干预现实、批判现实表现“人性”“人道”立场的突破了题材禁区的作品。二、产生了包括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等在内的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文艺主张。2、简要叙述50-60年代小说3、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4、80年代文学思潮,各个时期的情况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特点:⑴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实现了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⑵以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形成现代派热潮。文艺争鸣与论述:⑴现代派文学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原因、对西方现代派的价值重估等问题,争论的话题不断渗透到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社会思潮。⑵清除精神污染斗争,1983年―1984年针对思想界和文艺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⑶人性、人道主义讨论,这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讨论的主题词是“异化”。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特点: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文学争论焦点发生变化。文艺争鸣和讨论:(1)85年——86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85年和86年被称为“方法年”、“观念年”,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运用到文学实践中。(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争论焦点:对人的主体性如何认识、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3)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在海外“新儒学”影响下,以理论倡导为先,以创作实践殿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4)关于“重写文学史”,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5、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创新论述题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