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B.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C.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底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B.“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C.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这应该是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答案】1.B2.B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说法有误,原文的表述是“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原因分析错误,正确是原因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理解错误,两者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而东方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毕仲衍,字夷仲,以荫为阳翟主簿。张昇,县人也,方镇许,请于朝,欲兴乡校。既具材计工,又听民自以其力辅助。邑子马宏以口舌横闾里,谩谓诸豪曰:“张公兴学,而县令乃因以取诸民,由十百而至千万未已也,君将不堪。诚捐百金予我,我能止役。”豪信其能,予百金。宏即诣府宣言:“县吏尽私为学之费,又将赋于民。”昇果疑焉,敕县且止,又揭其事于道。令欲上疏辩,仲衍曰:“亡益也,不如取宏治之,不辩自直矣。”会摄县事,即逮捕验治,五日得其奸,言于昇,流宏邓州,一县相贺。给事中张问居里中,谓仲衍曰:“谚云‘锄一恶,长十善’,君之谓也。”举进士第,调沈丘令。欧阳修、吕公著荐之,入司农为主薄。吴充引为中书检正。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的,众惊异之。且伟其姿容,密使人取其衣为度,制服以赐。时预其元会①。尽能记其朝仪节奏,图画归献。后钱勰出使,契丹主犹问:“毕少卿何官?今安在?”王珪与充不相能,以仲衍为充所用,数求罪过欲伤之,卒无可乘,但留滞不迁。经四年,乃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为官制局检讨官,制文字千万计,区别分类,损益删补,皆曲尽其当。凡从中问其事,必须仲衍然后报,他人不知也。撰《中书备对》三十卷,士大夫家争传其书。高丽使入贡诏馆之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官制行,帝自擢起居郎,王珪留除命,谓为太峻,争于前。帝连称曰:“是当得尔。”未几,暴得疾,一夕卒,年四十三。帝遣中使唁其家,赙②钱五十万。(节选自《宋史•毕仲衍传》)【注】①元会: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又称正会。②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荫为阳翟主簿作《师说》以贻之B.而县令乃因以取诸民蒙故业,因遗策C.又揭其事于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永D.以仲衍为充所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丽使入贡/诏馆之/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B.高丽使入/贡诏馆之/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C.高丽使入贡/诏馆之/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D.高丽使入/贡诏馆之/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宠/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仲衍处事有方。县里人马宏诬陷官府借兴办乡校之事牟利,毕仲衍认为只要惩治马宏,自然真相大白。县令听从他的意见,逮捕审问并流放了马宏。B.毕仲衍深受契丹敬重。他奉命出使契丹时,因射技高超、姿容伟丽而受到契丹定做衣服赏赐的礼遇,后来钱勰出使契丹,契丹主还向钱勰询向他的近况。C.毕仲衍才能出众。他在做官制局检讨官时,审核了大量文字,并对其分门别类,适当增删。他撰写的三十卷《中书备对》,受到士大夫的追捧。D.毕仲衍深得皇帝宠信。神宗皇帝曾亲自提拔他做起居郎,毕仲衍病逝后还派宫中使者前去吊唁,并赐五十万钱给他办丧事。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宏即诣府宣言:“县吏尽私为学之费,又将赋于民。”(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答案】4.D5.C6.A7.(1)马宏立刻到府里宣扬说:“县吏把兴办乡校的费用都据为私有,又将从百姓那里征收(费用)了。”(2)永元中,(张衡)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没有应征(不去就职)。(3)(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一样聚拢来,像回声一样应和,挑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们)。【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表凭借/连词,用来;B项,副词,趁机/动词,沿袭;C项,介词,向/介词,比。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入贡”的意思是“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所以这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根据语意,“作诗诵圣德”的主语是“毕仲衍”,“神宗”是下一个句子的主语,排除A。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逮捕审问并流放了马宏”说法错误,原文是“即逮捕验治,五日得其奸,言于昇”,“逮捕审问”的主语是毕仲衍,不是县令。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诣:到……去;宣言:扬言;私: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私。(2)举:被推荐;不行:不去就任;就:就职。(3)兵:武器;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备注】参考译文毕仲衍,字夷仲,凭借祖上的功德做了阳翟主簿。张昪,是阳翟县人,刚刚镇守许州,就向朝廷申请,想要兴办乡校。官府在准备了所用建材、核算好所需工作量之后,又允许百姓根据自己的能力捐献、资助。县里人马宏凭借言辞在县里横行,欺骗县里的大户人家说:“张公兴办乡校,可县令竟然趁机借此从百姓那里敛财,从几十几百到几千几万都不止,到时你们就会难以承受了。如果能给我一百金,我可以阻止这件事。”那些大户人家相信他的才能,给了他一百金。马宏立刻到府里宣扬说:“县吏把兴办乡校的费用都据为私有,又将从百姓那里征收(费用)了。”张昪果然对这件事起了疑心,命令县里马上停止兴办,又向道里举报了此事。县令想要上疏辩明,毕仲衍说:“(这样做)没有用,不如把马宏抓起来审问他,事情不用申辩自然清楚。”恰逢毕仲衍代理县里的事务,就逮捕马宏审问,五天后审出了他所做的奸邪之事,上报给张昪,并将马宏流放到邓州。全县都庆贺这件事。给事中张问当时住在乡里,对毕仲衍说:“谚语说‘锄一恶,长十善’,说的就是你啊。”毕仲衍考中进士,调任沈丘令。欧阳修、吕公著都向朝廷推荐他,毕仲衍进入司农寺做了主簿。后来吴充又举荐他做中书检正。毕仲衍奉命出使契丹,聚饮习射时连续射中靶心,众人对此感到很惊讶。又欣赏他风姿伟岸、仪容端庄,就暗中让人拿了他的衣服去量尺寸,做衣服赏赐给他。毕仲衍还参加了契丹的元会,详细记录了元会的各种礼仪制度,并画成图,回朝后献给朝廷。后来钱勰出使契丹,契丹主还问:“毕少卿如今任何官职?现在在哪里?”王珪与吴充不和,认为毕仲衍被吴充重用,就多次寻找毕仲衍的过错想中伤他,最终也无机可乘,只能让他长期官居原职不得
本文标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8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