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部分 5讲 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历史随堂讲义•第二部分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第5讲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1949—1976年)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N南粤考情五年考点分布一览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38-3]工人阶级的壮大[17]大跃进[39-2]一五计划[17]一届人大召开[38-3]中美关系[17]三个世界理论[39-3]“文革”[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情分析考点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失误与调整等。每年必考,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估计2015年会命制二道选择题,或者在主观题中设计一问。建议细化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和经济建设,从宏观上抓住六七十年代的重大史实。另外要注意此时期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内在关联。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年代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思想科技教育文化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全国第一届人大与1954年宪法;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苏建交与结盟;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勤俭节约;布拉吉;列宁装;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发展迅速《论十大关系》;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工农教育、扫盲、院校调整;“双百”方针提出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1956-196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提出中苏关系恶化;中西对峙;“三个世界”理论、“一大片”中共八大;“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多快好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勤俭节约;票证制度;电视业起步原子弹与导弹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全面教育方针,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大跃进;上山下乡;文艺繁荣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严重被践踏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民经济劫难,1973、1975回升勤俭节约;票证制度;军装东方红一号,杂交水稻;停止高考制度,工农兵学员;“双百”方针破坏,文艺凋零(样板戏)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续上表)整体特征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基本构建并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的形成,步入国际舞台,逐步打破外交孤立并取得重大外交突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并曲折发展,成功与失误并存;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发展物质缺乏,生活水平低下国防科技和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文化完成改造,政治活动影响其发展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1.多元史观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Z专题点拨(1)革命史观: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近(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4)全球史观: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最重大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5)社会史观:带来婚葬习俗的改革,促进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例题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问题: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解析本题引入史学研究考查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读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从民主革命、现代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作答。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解析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2.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Z专题串线(1)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在外交上处于被动的屈辱地位。(2)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3)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了正常的友好关系。(4)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例题❷】(2014·浙江文综)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问题:阅读材料一、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解析答案论述: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本题以中法关系切入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材料二信息“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作答。Z专题串线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Z专题串线(1)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变更生产关系)(2)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变更生产关系)(3)人民公社化运动:把高级合作社形式提升为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调整生产关系)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例题❸】(2014·北京文综)“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解析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答案C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4.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共同问题Z专题串线(1)主要相似之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制订五年计划;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发展滞后。(2)共同问题: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例题❹】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要从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答案选择原因:缺乏经验,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国内面临形势的需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弱;增强国力、巩固国防);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急需发展国民经济;“一边倒”政策的影响。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影响:使我国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长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后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部门缺乏活力,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5.20世纪50—70年代中共各领域的“左”倾错误的表现Z专题串线(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8—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外交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以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艺的发展。(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教育的正常发展,出现了废除高考制度和招收“工农兵学员”的严重错误。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例题❺】下面的材料反映出1958年的中国()A.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B.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C.钢产量超过英国成为全党共识D.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Z专题串线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毛泽东认为应该在两年内赶超英国,这显然是在经济建设上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要信息不符;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是立足国情,B项错误;材料只显示毛泽东的指示,没有反映全党共识,C项错误。答案DN南粤考情Z专题串线Z专题点拨栏目链接6.近现代中国工业化进程Z专题串线(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2)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民族工业初步发展。(3)民国以来,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轻工业发展相对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4)“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改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部分 5讲 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