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梁启超---思辨之路主要内容出身及少年时期维新变法时期流亡日本时期游历美洲民国时期总结出身及少年时期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去广东应考,中秀才;吾家自始迁新会,十世为农,至先王父教谕公(梁维清),始肆志于学,以宋明儒义理名节之教贻后昆。《饮冰室合集·专集》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南归时途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到万多份。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对外国的崇拜逐渐滋长了对本民族的怀疑情绪,梁启超逐成为一个西方化者,并抛弃了中国的正统思想。但由于几十年来西方的不断侵略中国,梁启超在感情上并未与西方融为一体;许多世纪来,中国教科书宣传的民族主义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也使梁启超武装起来。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1898年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闲职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流亡日本时期1898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与康有为逃亡日本“我来欲作秦庭七日哭”--《去国行》“种族文教咸我同”自东居以来,广收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梁启超梁启超在日本接受自由主义思想,日本自由主义特别是中江兆民所推介的卢思想的特色或多或少地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梁启超开始把目光转向普通民众,舍弃君权而言民权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民权观,进而向近代国家观迈进梁启超开始深刻、彻底地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只有朝廷而无国家,提倡“破坏主义”,主张对封建制进行彻底的破坏,建立民主共和制。结局康:“贵国如在此时不惜助一臂之力,削弱太后之势力,谋求皇帝复位,其事必成。若事成贵国之厚恩,鄙邦臣民永不相忘。”近卫:“外交之事,倘若只是贵我两国便能决定之事尚可,但此事不可不体察列强之态度,非遽然云可否之事。目前情况下只可放言漫谈。”游历美洲·三月梁启超先后到达澳大利亚、加拿大并在当地考察访问。·四月梁启超到达纽约,不久就到哈佛、波士顿、华盛顿、费城等十几个大小城市,在美国共生活了半年之久。·在此期间,他除忙于开保皇会和筹款之外,还拜访了罗斯福总统等美国政要,考察了社会各方面情况·最后于十月份回到日本横滨。保守美国富强原因:“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美国式共和制度的弊病:“美国之官吏,成一拍卖场尔”“吾游美国而知共和政体,亦不如君主立宪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害怕革命、反对革命。梁启超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天祸中国”,担心因此引发列强的干涉,“今各国虽号称中立,然以吾所知者,则既磨刀霍霍以俟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此时梁启超加紧了与袁世凯合作的步伐,他与袁世凯经常直接或间接往来信电。梁启超“虚君共和”的希望破灭,他更认定只有与袁合作,才能实现他一贯主张的“开明专制”君主立宪第一种,人民公举大统领而大统领掌行政实权之共和政体。第二种,国会公举大统领而大统领无责任之共和政体。第三种,人民选举终身大统领之共和政体。第四种,不置首长之共和政体。第五种,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第六种,虚戴名誉长官之共和政体。《新中国建设问题》美国英属自治殖民地英国瑞士联邦罗马奥斯汀时代法国法国“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国会则由人民公举,代表国民总意志者也。其实际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丝毫无异。”--《新中国建设问题》转折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他和他的学生蔡锷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这是因为袁世凯称帝意图实行的是封建专制,而并不是他的开明专制,与他的政治思想相抵触,他发现袁世凯已经不能帮助他实现政治目标。1915年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其后的《辟复辟论》中,都可看出他对共和制的认同。他认为“: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的政体于其上。20世纪20年代后,梁启超虽逐渐远离政坛,但其关于共和立宪的主张却一直未变。总结时代特点决定了梁启超政治思想中带有强烈的救国色彩,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在梁启超以后逐渐发展的政治思想里,始终保留了救国强国的感情色彩,在这种感情色彩的驱使下,梁启超对政治的概念及范畴进行下意识地探索,这造成了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目的性和偶然性。综观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学界多用“善变”、“多变”、“流质多变”来形容概括。诚然,善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一大特色,但,这种“变”并不是变化无常,而是因势而变,“他的多变主张正是他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尝试”梁启超的“变”,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宪政之艰难历程。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约瑟夫·列文森《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梁启超思想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