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政治历年考试题目及笔记
1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专题课程2007级硕士研究生政治课试题(满分100分)1、试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2既然苏联模式在历史上取得过巨大成就,那么社会主义在苏联为什么失败了?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借鉴什么教训?3我国“和平崛起”的基本涵义和目标是什么?(10分)4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5谈谈你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思考。(15分)6科学的基础和形式化特征是什么?说明科学创造中的独特精神气质特征。科学活动方式的构成及其作用?(15分)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自主创新”的理解。(15分)2008级硕士研究生政治课试题(满分10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这门课程对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方法有何思想理论意义?(15分)2、概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主要观点。(15分)3、研究生思想品德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5分)4、试比较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区别,并说明在当代中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15分)5、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15分)6、当前国际形势给我国提出的机遇与挑战。(15分)7、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与区别。2009级专业硕士研究生政治课试题(满分100分)1结合当代我国实际谈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2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和含义。(15分)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5分)4怎样理解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15分)5为什么说马克思是欧洲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如何理解马克思对欧洲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20分)6简述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并对比阐述我国现代化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20分)第一讲现代化现代性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郭凤志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纲要胡海波第三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第四讲解读:“中国和平崛起”发展的新道路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与我国的对策张森林第五讲发展是硬道理(新时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探究)马克思价值观理解的多重维度崔秋锁第六讲治学与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王立仁现代化、现代性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郭凤志第一讲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社会的概念界定现代化: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城市化、教育发展、社会发展上与传统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对于现代化的界定或描述,学者们的说法各异。现代性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现代性”是一种现代精神。现代性的核心现代性的核心(马克斯·韦伯)是“祛魅”,是摆脱愚昧、迷信、专制,而追求理性、科学、自由的过程。即,现代性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一种时代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是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体现。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性可以是现代社会特征及其后果,也可以与现代化处两离状态。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机械化生产、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统一: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差异成分增多、人的自主性增强、社会整合性更为迫切3、城市化:45%以上的城市化率4、世俗化:社会成员生活趋向现实性、理性化5、知识占据突出地位二、现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代表性观点2代表性观点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时间:二战后——20.60年代末主要观点: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惟一内容,衡量发展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式: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代表性观点二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时间:20.70初——70年代末主要观点:认为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各种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它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人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和谐平衡发展。其理论立足点是发展的“现代时态”。公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人核心是社会发展代表性观点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过程:学术语言——政策语言——大众话语公式:发展=经济+社会+人核心是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重心强调发展(2)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3)强调发展的广度----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多因素的复合发展(视野扩大)(4)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代际之间发展的可连续性三.现代化追求中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国际潮流与国情决定现代化的历程(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跨越式发展(新发式的机遇与问题)以人为本的小康之路(标准问题)(非西化之路)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1、十六大报告我们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十条经验2、国际社会研究中国问题学者提出和热炒中国模式、北京共识3、中国特色的被认同。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纲要胡海波第一专题研究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方法本专题联系研究生专业学习与研究的特点,讲授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主要内容:一、研究生的精神气质与价值选择1.为学、为人其道一也的生命境界;2.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3.专识与通识复合类型的精英人才;4.学习与研究兼容并处的双重能力。二、研究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方法1.注重基础理论,提升理论思维;2.积淀历史底蕴,熟读经典之作;3.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4.抓根儿与笨想,追求真实之理。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课程之于研究生培养的意义1.思想观念与理论学术的双重属性、双重价值;2.人的观点、社会观点、实践观点、历史观点之精神世界的养成;3.世界性、人类性、民族性问题的现实关怀。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特质本专题首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问题、哲学主题、哲学前提、研究方法上对欧洲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进而从现代哲学的意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释原则、思维方式、概念体系、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特质。主要内容:一、马克思——欧洲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及其对欧洲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1.哲学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2.哲学主题:人的自由与解放——“把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罗素评价马克思“过于关注实际、时代、人类”的评价。(罗素《西方哲学史》下)3.哲学前提:经济生活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舞台与发源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研究方法:现实的人类史与辩证法;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想具体。(《资本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1.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创立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3.实现从“抽象人性论”到“具体人性论”的转变。3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核心理念本专题首先讲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范式及其观念变革,进而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核心理念。主要内容: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范式及其观念变革1.保守的观点:物质本体论2.改良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3.改革的观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核1.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历史观点共产主义理念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中国意义本专题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中国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思想模式与理论创新。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1.当代人类性、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依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之内;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文明史、思想史、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马克思——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在新千年来临之际,在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英国,接连爆出了四条震惊世界的“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新闻: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排名: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6.霍金(英国科学家)7.康德(德国哲学家)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之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思想模式与理论创新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模式;3.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探索。第五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本专题首先讲授世界性、人类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精神问题,进而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思想理论,以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内容:一、世界性、人类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精神问题二、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家园建设的思想理论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高清海:中华民族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6.胡海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7.胡海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观念与历程,吉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三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4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1、和谐的含义“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因此,“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2、和谐社会的内涵第一,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和谐”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要求。第二,“和谐”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含义。对抗、斗争乃至发动战争,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和缓、和解也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方法。第三,认为“和谐”是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动态地实现的。它是对立中和发展中的和谐,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和谐。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公平正义(各方面利益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
本文标题:政治历年考试题目及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9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