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比较发展经济学》――中国与印度发展比较研究
1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于蕾内容摘要:中国、印度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并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将通过FDI和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印度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实质等进行比较和评析,并总结中印参与国际分工后发发展模式的异同。关键词:中印对外开放FDI国际贸易一、贸易、FDI: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分工的途径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为后发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发展机会。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市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升级,在本国内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就有了对外转移的必要性,世界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转移和调整,而伴随着每一次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后起的国家和地区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如20世纪5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成就日本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亚洲“四小龙”腾飞;20世纪70、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东盟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深化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将劳动密集型甚至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兴起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新兴国家如“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把握了发展机遇,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并开放国内市场参与全球贸易发展,承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全球布局,通过国内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与跨国公司资本、技术资源的融合,促使本国限制要素流动和发挥效率,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印度同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两国凭借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深入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飞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两国在参与世界经济过程中有很多相识之处,都是利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分工,分别参与全球制造业和IT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并先后被称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但同时由于两国经济发展基础、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对外开放道路上也有很多差别。但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工以及全球产业转移是中印两国能够获得快速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条件。2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作为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总体上呈现出“大出大进”的特点。以中国为例,除了被用来作为全球贸易通道的岛屿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外,来自东亚的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对中国的投资一直居于前列,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大陆,将原先他们对美国、欧洲的出口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生产,造成中国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如2006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1443亿美元,而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东盟有153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见表1),充分显示了在东亚和美国的贸易中,中国只是承担了加工组装的角色,但是巨额的贸易顺差却记录在中国的账面上。1表1中国同美国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2006年)单位:亿美元国家/地区出口额进口额净出口额美国2034.7592.11442.7日本916.41157.2-240.8韩国445.3897.8-452.5中国台湾207.4871.1-663.7东盟713.2895.3-182.1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整理。二、中印对外贸易比较2与印度相比,中国从1978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10多年,但从1991年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短短10年间迅速培育出在世界极具竞争力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和服务业。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配套,强调实3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由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点和侧重点不同,中国和印度在参与世界市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从总体看中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远大于印度中国、印度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分量并不相同。2006年,印度出口仅占全球货物贸易额的1.0%,而中国占8.0%,中国进口、出口都列世界第三位,而印度出口额排名世界第28位,进口额排名世界第17位(见表2)。从总体看,中国进出口总量规模较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进出口一直保持了较高的顺差并不断扩大,而印度进出口总量规模较小,逆差较大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加入WTO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2004年,中国的双向贸易增长36%,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根据WTO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07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尤为显著的是中国占世界出口份额急剧上升,从1990年的1.9%上升至2006年的8%,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7年全年中国累计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印度对外贸易发展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于快速发展之列,但是相对于中国的速度还是略有逊色。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与GDP的比率上升了70%,而印度的增长为23%。2004年印度的对外贸易增长16%,但是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仅为1000亿美元,不到全球总量的1%。2002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连续5年大于印度对外贸易。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其出口总额仅相当于中国的1/8。但是与中国一直鼓励出口、大进大出的增长所不同的是,印度的进口相对于出口发展更快。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6年,印度出口额世界排名基本保持在30名上下波动,而进口额排名从26名快速上升到17名,反映出与中国并不完全相同的贸易发展道路。表2中国、印度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年份占世界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在世界商品出口额的位次中国印度中国印度203.90.773140020014.30.763020025.00.853020035.80.743120046.50.833020057.30.932920068.01.0328年份占世界商品进口额的比重(%)在世界商品进口额的位次中国印度中国印度20003.40.882620013.80.862720024.40.862420035.30.932520045.91.032320056.11.331720066.41.4317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历年数据整理。2、印度服务贸易比中国更有出口竞争力细分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的构成,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中国商品贸易比重较高,制造业出口势头强劲,但在服务贸易领域,进口大于出口呈现逆差,尤其是2000年以后虽然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对外服务贸易逆差也同时不断上升5(见图1)。而与之相反的是,印度虽然货物进出口量规模较小,逆差较大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服务贸易比重较高,尤其是2002年以后,尽管印度对外货物贸易总体呈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而在服务贸易领域却呈现顺差状态(尽管2004年出现反复),且服务贸易的顺差在2005后进一步扩大(见图1)。-15-10-5051015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百万亿美元中国印度图1中国、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说明:正值表示顺差,负值表示逆差。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历年数据整理计算。3、外资对中印两国贸易贡献度不同在中国、印度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里,外商投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构成了中国对外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主力部分,也是中国外贸呈现“大进大出”特点的根源,而外资对印度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跨国产业转移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在来华外商投资企业中,东亚地区经济体的企业将其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劳动资源低廉的优势,在中国建立组装基地。这种产业转移的结果是,这些企业大规模进口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使中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如对台湾地区、韩国均有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与此同时,这些产品在大陆组装后输往这些企业原有的传统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导致中国对欧美市场出现较大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进出口的强劲增长与外资增长有着重要关系,1986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6商投资企业在进口、出口额中的比重都扩大到50%以上,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见表3)。尽管2007年由于外贸政策的调整,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比重比2006年略有下降,但是其主体地位依旧保持,可见,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表31986-2007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统计单位:亿美元年度进口出口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比重%1986429.0424.035.60309.425.821.8820002250.971172.7352.102492.121194.4147.9320012436.131258.6351.672661.551332.3550.0620022952.161602.8654.293255.691699.3752.2020034128.362319.1456.184383.742403.4154.8320045614.23245.757.815933.73386.157.0720056601.23875.158.707620.04442.158.3020067916.14726.659.719690.75638.358.1820079558.25594.158.5312180.16955.257.1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而印度的FDI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非出口导向,只有独资企业9%的投资额和合资企业4%的投资额是出口导向的,除了对软件和IT服务业的投资以外,出口导向的投资是在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但这些行业的投资额非常小)。4、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方向相近由于同处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分工环节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条件,中
本文标题:《比较发展经济学》――中国与印度发展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