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犯罪心理学课件1-8(10)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含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策、犯罪心理矫治)1、犯罪和犯罪人犯罪:刑法学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2、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犯罪行为: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两者之间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两者之间联系:a、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b、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而定。c、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错综复杂。一种情况,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具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犯罪行为;另一种情况,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不一致,包括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结果不一致(如间接故意犯罪,误杀)和本人无犯罪动机但在别人的胁迫下实施犯罪行为。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哪些人的心理1、犯罪人2、一般违法人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者。)4、刑满释放人员和接触劳动教养人员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二)研究哪些课题1、犯罪心理结构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心理发生的机制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二)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三)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一)理论充实、丰富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内容(二)实践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保证社会安定2、为公安、司法、监狱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以增强他们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可能性1、困难(1)犯罪心理的隐蔽性(2)犯罪心理研究的间接性(3)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4)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2、可能性(1)公安、司法、医生等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2)根据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通过证据即行为痕迹来揭示犯罪人的犯罪心理(3)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二、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1、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2、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3、内因与外因相统一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犯罪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1、整体的观点2、联系的观点3、相关分析与整合研究结合4、动态的观点(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以及反应变量的变化而变化)5、自组织系统三、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4、心理测量法5、归因法6、案例分析法7、经验总结法8、数量统计分析法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1、关于犯罪形成原因的心理学思想(1)经济状况与犯罪心理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董仲舒“民愁之聊,逃之山林,转为盗贼”“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2)人性与犯罪心理孟子“性善论”,人之所以犯罪,完全是因为后天教育、社会环境不好导致荀子“性恶论”人性本恶,不加教化必然导致犯罪董仲舒、韩愈“性三品”论:上品“圣人之性”不会犯罪;下品“斗筲之性”很容易犯罪,中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关键在引导。(3)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孔子用“教化”和“德治”来预防和智力犯罪。“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董仲舒“教化立而奸邪皆止”3、关于在侦讯、审判分析犯罪人心理的研究《周礼》:“以五听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司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注意受审人讲话是否从容,气息是否平和,精神是否恍惚,眼神是否有神,从而断定其陈述的真伪和案件的是非曲直。(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翻译、介绍,研究比较粗浅2、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停滞阶段3、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3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开设课程,招收犯罪心理学硕博士,1997年中国法学会颁布《犯罪心理的调查报告》,1997年公安部“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技术设备研制成功,1989年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召开,各地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2000年,部分监狱开始使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量表。二、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犯罪心理学产生前的研究古希腊苏格拉底:人的善恶是由他是否具有知识决定的。“知识即美德”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由于贪得无厌,终于做出无法挽救的犯法行为意大利波尔达认为:认得身体骨骼与性格、犯罪有关德国加尔:颅相说17世纪英国霍布斯:“性恶论”人生来自私自利、残暴好斗18世纪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和英国的边沁都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犯罪是出于私欲。中世纪时期,神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主张“恶魔说”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进步,人文主义的发展,妖魔论和迷信逐渐消失。19世纪以后,民众越来越科学地认识精神疾病,精神医学不断发展。(二)当代西方犯罪心理研究概况1、犯罪原因2、犯罪动机3、犯罪决策4、犯罪预测5、少年犯罪心理学6、犯罪精神病理学第四节当代社会犯罪现象一、犯罪现象状况1、犯罪数量与犯罪率犯罪数量: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发案数、立案数、判决数表示。犯罪率:一定时空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年度内刑事案件与年均总人数之比,往往称为发案率,以万分比表示。2、犯罪成员状况及特征犯罪成员状况,指犯罪成员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职业等状况。反应其特征的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份、气质、人格等。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占犯罪人口大多数从性别特征看,男性犯罪多于女性犯罪从职业看,公务员及脑力劳动者犯罪率较低3、犯罪类型的结构状况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整个犯罪现象中各种犯罪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普遍而言,各国刑事犯罪中,财产犯罪占的比重最大。暴力犯罪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犯罪和智能型犯罪。4、犯罪的时间状况与空间状况某些犯罪与特定的时间有关。如性犯罪,多发生在每年的6、7、8、9四个月份。有些案件多发于白天,有的则多发于晚上。犯罪的空间状况,是指犯罪现象及具体行为在社会区域、场所和地点的分布情况。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地区为高发区,发案率约为700起/万人。暴力犯罪在发展中国家较多。整个犯罪现象,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侵财发案率。5、犯罪的组织形式与行为方式特征犯罪的组织形式,是指犯罪活动中犯罪成员组合构成情况,如集团犯罪、团伙犯罪、个人犯罪。我国当前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团伙犯罪突出,犯罪方式方法也是形形色色的。6、犯罪的危害情况犯罪的危害直接反映出犯罪行为的性质、后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危害严重的重大案件增多说明社会治安状况严峻。二、当代中国犯罪现象(一)1949—195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刑事案件50万起/年。发案率9.3起/万人(二)1956—196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治安状况良好,发案率低,3起/万人,18~42万起/年。(三)1966—1976:文化大革命犯罪数量增多,青少年犯罪增多,无法统计。(四)1977—1989: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诱发犯罪消极因素增多,犯罪大幅度上升。89~197万起/年。(五)1990年至今1、犯罪数量居高不下,重大案件比重明显增大2、犯罪人员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3、严重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突出4、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组织活动公开化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一、犯罪心理结构概念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平衡结构与耗散结构理论)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二、心理现象与个性心理结构(一)心理现象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1、人的心理现象存在结构俄罗斯心理学家列维托夫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有以下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爱、恶)意志过程(有意识的克服困难)心理心理状态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2、人的个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世界观在个性倾向中又居于最高层次。(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1、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1)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2)个性倾向性是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注意:犯罪心理只是犯罪者个性心理的一部分,反映其个性心理的社会缺陷,许多犯罪者仍保留常态心理生活,甚至有某些积极因素。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要素一、整体模式图意识层意识阈潜意识层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调节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心理状态二、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一)反社会意识(二)强烈、畸变的需要(三)犯罪动机(四)不良兴趣三、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一)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二)扭曲的道德意识(三)错误的法律意识四、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一)特定的气质(二)消极的性格特征(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四)不良的行为习惯五、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一)消极、不良的心境(二)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潜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是指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1)动力结构的潜意识(青春期的性躁动、受挫折后的焦虑)(2)特征结构的潜意识(气质、某些能力、行为方式未被清楚意识到)(3)心理状态的潜意识(心境、激情)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其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1、一般模式(常见模式、典型模式)(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运行模式: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的条件。(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各种要素一应俱全、无任何缺损。如:惯犯、累犯(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一类以生理的、物质的畸变需求作为内驱力,包括性欲型犯罪和物欲型犯罪;另一类以精神需求作为内驱力,如权力欲、虚荣心、行帮意识。2、特殊模式(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本文标题:犯罪心理学课件1-8(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613 .html